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

黄伯易

     我在旧制中学曾读过康有为、梁启超不少文章,随着时代转移,思想也起着变化,然而对这两位在近代史上曾起过启蒙作用的大师始终怀着敬仰之情。1921年,我在南京进了东南大学。听说梁启超受聘清华、燕京作教授,住在清华园,闭门看书,不问政治,我心想他真是无比清高。1922年夏初,我一到学校就听到梁启超、杜威、胡适受聘到南京讲学的消息了。

  我第一次见到梁启超,是在暑期学校的欢迎大会上。大会开完,同学们挤到食堂,对大师们的仪表品头论足。有人说想不到杜威不过是一个瘦老头,并给江亢虎的高扣胡适的矬起了外号,说胡适不像一个学者,倒像花牌楼的商人。我注意到许多同学对梁启超却具有较好的印象——首先是他的谦虚态度,不似胡适等人讲话那样目空一切。有人学着他夹带云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我梁启超一定要学习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攻错。”梁先生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

  连续几个星期日,我同几个听课的同学到成贤街宿舍看梁先生。他治学勤恳,连星期天也有一定日课(工作计划),不稍休息。他精神饱满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右手在写文章,左手却扇不停挥,有时一面在写,一面又在答复同学的问题。当他写完一张,敲一下桌面,让他的助手到另室取华文打字机的打印稿,一篇还未打完,第二篇稿又摆在桌面了。无怪梁启超是一个多产作家。其实还不止此,他每天必得看完《京沪日报》和一本与《新青年》等齐厚的杂志,还得摘录必要材料。每天固定要读的日文和中文书籍纵在百忙中也全不偷懒。他好像善于五官并用,不但不致令人感觉冷漠,反而从他的一颦一笑的问答中流露出热情。他经常以“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来勉励同学。在勤恳治学方面,梁先生确是做到了以身作则的。

  梁启超在南京第一次专题讲座,讲题是《为学的兴趣》。在这次讲演时,听众挤满了一字房会场,超逾预期的效果,不是偶然的。在他讲词的结构上,直接采用了古文《七启》《七发》的谋篇布局——从批判一切生活烦琐,最后表达出自己的高超趣向。例如:“有人说吃酒有兴趣,醉了怎么样?又有人说赌钱有兴趣,输了怎么样?……把我梁启超烧成灰来作化学分析——也只有一点为学的兴趣。”(节选自《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原文有删节)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是“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还要写到杜威、胡适等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节选的这段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梁启超先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样是回忆梁启超先生的文章,两文在语言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领起下文,说明了梁启超先生对我的影响之深,概括表达了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敬仰之情。 

2.①因为这些人与梁启超先生都是来东南大学讲学的教授,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②写杜威、胡适先生,是为了衬托、对比梁启超先生,凸显梁先生的人物相貌和性格特点。(意对即可) 

3.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梁启超先生:

①概括介绍一一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

②细节描写一右手在写文章,左手却扇不停挥,表现梁启超的勤恳治学。

③语言描写一一谦虚而又幽默。(意对即可)

4.①在语言上,本文不事奢华,平淡质朴,以概括介绍为主,具有文史资料的特点;课文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是典型的梁实秋先生小品文的风格。

②在写法上,本文从多角度回忆了与梁启超先生的交往,听梁启超先生讲课,看梁启超先生星期日的学习与写作;课文则通过记一次演讲展示梁启超先生的精神风貌。(意对即可)

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