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站在时代前列,领航中国前进。”这是邓 * * 一生的光辉写照。解读下列相关图片,回答问题:(18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8、图9所示的历史大事或历史变化:(4分)

示例:

图10: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图8:                                                  

图9:                                                  

(2)分析上述图片的主题语,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什么心声?(6分)

图8:                                                  

图9:                                                  

图10:                                                  

(3)美国政坛元老布热津斯基曾与邓 * * 多次会面,他称颂邓 * * “睿智机敏,富有创新精神……”。布热津斯基之言不无道理。据此,上述图片所揭示的历史信息体现了邓 * * 的哪些创新精神?(6分)

(4)邓 * * 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邓 * * 的这句话看布热津斯基的评价,邓 * * 创新精神的动力源自哪里?(2分)

答案

(1)图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2分) 图9:取消票证供应制度。(2分)

(2)图8: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邓 * * 的热爱,对邓 * * 为代表的中 * * 党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认同。(2分) 图9:满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供应越来越丰富。(2分)图10: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邓 * * 的由衷怀念,对邓 * * 在香港回归问题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由衷感激,对香港回归祖国一洗中 * * 百年耻辱的由衷高兴。(2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给分)

(3)创新精神:图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分) 图9: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创新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2分)图10: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并成功实践于港澳回归。(2分)(言之成理给分)

(4)动力: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热爱。(2分)(言之成理给分)

题目分析: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图8中1984年10月1日可以得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图9中“买粮不受限制啦”可以得知“取消票证供应制度”。第(2)小题依据图8中“ * * 您好”、图9中“买粮不受限制啦”、图10中“邓爷爷,香港回家了”, 可以从中体会人民群众的心声。第(3)小题依据第(1)小题中历史事件回答其“创新精神”。第(4)小题从材料中“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得知,邓 * * 创新精神的动力源自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热爱。

点评:本题以三幅图片作为切入点,考查形式新颖。关于邓 * * ,除了把握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外,还要注意。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

中国文化的重建   余英时

仅仅以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而论,中西文化的内部已经是如此复杂,则如何斟酌尽善以消纳西方思想于中国文化系统之中自然是一种不可想像的巨大工程。

从前佛教传入中国,从汉末到宋代,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出来总结了思想重建的历史事业。但佛教不过是一种宗教,其最初的影响大体上仅限于信仰方面。西方文化之侵入中国,其冲力及影响面都远非佛教所能比拟于万一。中国人在尚未正式触及西方思想之前,早已在政治、经济各种生活层面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总体性的文化挑战是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遭遇。如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足供参考,那么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西方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和佛教相提并论,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出世的,因此与中国思想的主流格格不入。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前已指出,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撼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不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改变,而且思想和语言也早已非复旧观。换句话说,中国的思想传统一直在迅速地转化之中,远不像六朝、唐、宋时代那样容易保持“本来民族之地位”了。

在步伐快速的现代世界中,中西思想的融合也许不必像佛教中国化那样要八百至一千年的长时期才能完成。但是回顾我们70年来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无论就“整理国故”或“吸收输人外来之学说”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个巨大的工程恐怕决不是短时间内便能够告一段落。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去默默地努力。佛教之所以能震荡中国,正是由于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许多大师不断地在那里埋头从事译经的工作。这种工作记载在历史上好像非常热闹,其实他们当时的生活却是隐退而寂寞的。如果我们承认输入吸收西方各种学说是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些佛教大师的范例依然是值得我们师法的。但是这种“退”并不是消极逃避;相反的,从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乃是最积极的进取。孔子晚年返鲁编定六经,便可以说明“退”的涵义。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论文明的发展曾提出过“退却与重回”的公式,则尤足与“退而结网”、“退而更化”之意互相发明。佛教虽主出世,但是中国的华严宗却有“回向”之说,可见得“退”就是为了“回”,而且也只有在“退”的阶段中才能创造出“回”的条件。愿以此意,与有志于文化重建的朋友们共勉之。

——节选自《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小题1:第二段中,多次提到佛教传入,其意图分别是什么?(6分)

小题2:结合第三段,请解释“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中,“退”字的具体含义。

小题3: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都属于西方的入世理论,请用《论语》《孟子》中你熟知的相关语句,来证明“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这句话。(8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