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时期,某书生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他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隋朝第二代皇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造了豪华的宫殿)遇雨,全身衣服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他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他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在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此书生凭一手漂亮的“颜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幸及第(考中)。为答谢老翁,送他越窑白瓷茶具一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佣一个;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在这里他朗诵了唐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1)这一书生出生在何地?隋朝第二代皇帝是谁?他何时在A地被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书生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一个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书生漂亮的“颜体”楷书是模仿唐朝大书家谁的书法?这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与这位大书法家齐名的另一位大书法家是谁?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书生此行参加的科举考试科目,是当时最重要的科举科目,是什么科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书生所朗诵的《忆昔》的作者是谁?他的诗被称为什么?他被尊称为什么?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反映了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述材料中至少有三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找出来,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江都(今扬州);隋炀帝,618年被杀。

(2)洛阳。

(3)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4)进士科。

(5)杜甫,“诗史”,“诗圣”,“三吏”、“三别”。

(6)唐玄宗。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唐玄宗即位后很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

(7)错误1:“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占城稻的引入是在南宋时期。错误2:“越窑白瓷茶具一套”,越窑生产的是青瓷,刑窑生产的才是白瓷。错误3:“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瓦子”的出现是宋朝的事。

综合题

某校历史科组展开了“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甲、乙、丙、丁同学研究了下列历史时间轴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1)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5)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6)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7)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8)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1946年初国共签订《停战协定》宣布停止内战。同时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9)1946年6月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

(10)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制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

的作用。

(1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新民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丙:其实,在当时的中国,民主梦破灭是必然的

丁:只有实现了民族独立,才能有真正的民主而言

依据你对上述内容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甲、乙两位同学的看法?

(2)试就丙同学的历史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丁同学的发言,联系中国近代历史,请你找出一例进行论证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