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一千多年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曹操的墓所在地一直扑朔迷离、疑云重重,民间流传有“七十二遗冢”之说。河南官方二十七日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最终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

小题1:对于历史人物曹操的墓究竟在何方,专家学者说法不一。对此我们应该坚持的观点是(  )

A.根据权威专家的定论最终确定曹操墓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需要历史考古等证据不断证明

C.用历史书籍判断一切

D.必须回到三国时期才可以最终确定小题2:10.曹操墓考古队领队潘伟斌针对学者提出魏武王石牌字迹粗糙,可能伪造,以及曹操墓真伪的问题表示,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很正常,欢迎争鸣,只是希望争鸣的人拿出充足的证据。“谁不相信,都可以亲自来看一看。”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②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③亲身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方法      ④只要亲自看到的现象就一定是真实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1:本题以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实践观的理解和运用。A项说法不科学,权威专家的定论固然重要,但是专家定论的理由必须来源与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有效的定论。C项说法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历史书籍上的知识也来源于实践,历史本身需要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必须与时俱进。D项说法不恰当,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历史不可倒退,现实生活中要回到三国时期是不可能的。对曹操墓的最终确认,需要历史考古实践来检验。

小题2:①②③肢是可以从题干推理出来的哲学启示,符合题意,④肢说法错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亲身体验获得的认识不一定是真实的,故应该选A。

单项选择题

案例五:  一般资料:张某,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张某上大学近一年来,学习认真,成绩良好,很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是班里的团支部副书记。张某平常非常爱干净。内、外衣服每日要换洗,枕巾、床单、被单等也要每日一换.为此耽误了许多时间,也把自己搞得很累。同学的衣服或鞋子脏了,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其换洗。自己也觉得其实没有必要。但不这样做心里很不舒服,害怕有什么脏东西.害怕自己会得病.和同学讲过其实自己也很痛苦。本学期开始后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张某好像情绪非常低落,自己经常悄悄地流泪。整日不说话。偶尔与同学讲几句话。同学反映她好像脑子不听使唤了,回答一个问题要想半天,还听不懂她在说什么。慢慢地不讲究了,有时甚至不洗漱。有时白天睡觉,有时晚上失眠,因此无法上课。近一个多月来总和同学说自己的某个器官丢了,别人都看见自己没有这个器官了,但自己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张某目前休学在家,由父母带来就诊。张某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对她的要求很严格,非常在意她的卫生情况,她按家长的要求,每日换洗衣服。若脏了必定重新清洗.觉得一尘不染了才罢手。张某从小对医学感兴趣.大致了解生理、解剖学等知识。关于器官丢失问题,家长多次解释,但张某坚信不疑。经了解张某没有受到过什么重大打击。

单选:张某不洗漱,可能是( )。

A.意志消沉

B.意志增强

C.意志缺乏

D.意志倒错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