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A公司欲向B公司购买化肥10000吨,因B公司的化肥系从国外进口并以外币计算,在当时尚未以人民币定价。由于A公司与B公司是多年的贸易伙伴,基于信任,A公司便以B公司为收款人,开出未写金额的支票一张,于其上记载厂付款日,签章后,交与B公司,并表明待价格确定后,由B公司填写金额。B公司填写金额后,以背书转让给C公司,C公司仍以背书方式转让给D公司,D公司又以背书转让给E公司。E公司在向银行要求支付票据所记载的金额时,银行称该支票未在法定期限内提示付款,拒绝支付。根据上述案情,下列关于此案表述正确的有( )。

A.该票据为有效票据,A公司开出的为典型的空白支票,支票上金额可以由出票人授权补记

B.该支票上关于日期的记载不发生票据上的效力,支票仅限于见票即付

C.银行有权拒绝付款

D.公司有权向C公司行使追索权

答案

参考答案:A,B,C

解析: 该支票未在法定期限内提示付款,不仅银行可以拒绝支付,而且持票人只能向出票人行使追索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肯的鼻子

汪曾祺

  ⑴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泼凌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几家邻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的中年女士给我们作介绍。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得较快,滔滔不绝。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姊妹的事。她最后说:“林肯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⑵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有很多高大的树。

  ⑶这天步兵114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表演了升旗仪式。两个穿了当年的蓝色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其中一个挎了值星带,佩指挥刀。在军鼓和小号声中走来一队士兵。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当中三个背着长枪。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得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立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号的,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怒喝。一声“升旗”后,号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一会儿工夫,仪式就完了。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着“光荣光荣哈里鲁亚”,打鼓的这回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鼓边。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并不怎么庄严肃穆。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只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

  ⑷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墓基前数步,石座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铜铸的林肯头像。林肯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很好看。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我说:“不同的风格。”“对,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

  ⑸我们到墓里看了一圈。这里葬着林肯、林肯的夫人和三个儿子。正中还有一个林肯坐在椅子里的铜像。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一个铜像,但较小。纪念林肯,同时纪念他的家属,这也是一种美国式的思想。--这里倒没有林肯的“亲密战友”的任何名字和形象。

  ⑹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有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高高兴兴地去摸。林肯的头像外面原来是镀了一层黑颜色的,鼻子被摸得多了,露出里面的黄铜,锃亮锃亮的。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原来只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

  ⑺归途中路过诗人艾德加·李·马斯特的故居。马斯特对林肯的一些观点是不同意的。我问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马斯特究竟不同意林肯的哪些观点,她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关系不好。我说:“你们不管他们观点有什么分歧,都一样地纪念?”她说:“只要是对人类文化有过贡献的,我们都纪念,不管他们的关系好不好。”我说:“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肯的鼻子。”她说:“我也不赞成!”

  ⑻途中又经桑德堡故居。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他是赞成林肯观点的。

  ⑼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

  ⑽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1987.10.1.爱荷华(选自《人文随笔》,有改动)

1.第3段用了不少文字写步兵114旅表演升旗仪式,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题内容在行文中是何时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所说的“生而平等”精神?请列举出四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