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内阁”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答案

答案:B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孙中山的生平判断“28岁那年”应是1894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成立兴中会,并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故选B。A项皇族内阁是在1911年成立的;C项是在1905年提出来的;D项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

点评:孙中山早期主张变法,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走改良之路,实现祖国的富强,但是其努力最终没有成效,后来走向了革命之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民国。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的一大进步。但是革命的成果落在了袁世凯手中;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促使孙中山最后走向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强______________

②物外趣                      之______________

③鹤云端                      唳______________

之别院                      驱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的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