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A公司是-家零售商,正在编制12月份的预算,有关资料如下。

(1)预计今年11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单位:万元

(2)销售收入预计:今年11月200万元,12月220万元;明年1月230万元。 

(3)销售收现预计:销售当月收回60%,次月收回38%,其余2%无法收回(坏账)。 

(4)采购付现预计:销售商品的80%在前-个月购入,销售商品的20%在当月购入;所购商品的进货款项,在购买的次月支付。 

(5)预计12月份购置固定资产需支付60万元;全年折旧费216万元;除折旧外的其他管理费用均须用现金支付,预计12月份为26.5万元;12月末归还-年前借人的到期借款120万元。 

(6)预计销售成本率75%。 

(7)预计银行借款年利率10%,还款时支付利息。 

(8)企业最低现金余额5万元;预计现金余额不足5万元时.在每月月初从银行借入,借款金额是1万元的整数倍。 

(9)假设公司按月计提应计利息和坏账准备。 

要求计算下列各项的12月份预算金额: 

(1)销售收回的现金、进货支付的现金、本月新借人的银行借款; 

(2)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的期末余额; 

(3)税前利润。

答案

参考答案:

(1)①销售收回的现金 

=220×60%+200×38%=132+76=208(万元) 

②进货支付的现金 

=(220×75%)×80%+(200×75%)×20% 

=162(万元) 

③假设本月新借入的银行借款为W万元,则: 

22+208—162—60-26.5—120×(1+10%)+W≥5 

解得:W≥155.5(万元),由于借款金额是1万元的整数倍,因此本月新借入的银行借款为156万元。 

(2)①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22+208—162—60—26.5—120×(1+10%)+156=5.5(万元) 

②应收账款期末余额=220×38%=83.6(万元) 

③应付账款期末余额 

=(230×75%)×80%+(220×75%)×20% 

=171(万元) 

④12月进货成本 

=(230×75%)×80%+(220X75%)×20% 

=171(万元) 

12月销货成本=220×75%=165(万元) 

存货期末余额=132+171—165=138(万元) 

(3)税前利润 

=220—220×75%-(216/12+26.5)-220×2%-(120+156)×10%/12 

=55—44.5—4.4—2.3 

=3.8(万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刘梦溪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 * * ——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014年1 月《环球人物》)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分析“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异”或“同”的一项

A.两种文化虽然兴起的时间是相同,可是地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就相互交融却又各自存在。

B.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C.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长江文化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D.《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可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是不同的。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文化不仅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还包括精神价值的层面。

B.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C.中华文化除了具有包容性,还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而且在强大时也会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D.“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时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在汉代儒家占据了主流地位,但是其具有包容性,而且儒家与佛道两家又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所以就有了“三教合一”。

B.儒释道思想主张一个人经过读书、积累学问,再去做官、治国;当他们不顺利之时,他们也不致走上绝路。

C.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近二三十年来,通过考古发现大家逐渐认同了这一观点。

D.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多元、共生的,具有包容性;今天的世界也是多元存在的,人们要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