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2007年1月1日,甲企业从二级市场支付价款2040000元(含已到付息但尚未领取的利息40000元)购入某公司发行的债券,另发生交易费用40000元。该债券面值 2000000元,剩余期限为2年,票面年利率为4%,每半年付息一次,甲企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甲企业的其他资料如下: (1)2007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6年下半年利息40000元; (2)2007年6月30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300000元(不含利息); (3)2007年7月5日,收到该债券半年利息; (4)2007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200000元(不含利息); (5)2008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7年下半年利息; (6)2008年3月31日,甲企业将该债券出售,取得价款2360000元(含1季度利息 20000元)。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则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00000 应收利息 40000 投资收益 40000 贷:银行存款 2080000 (2)2007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6年下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应收利息 40000 (3)2007年6月30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 借:应收利息 40000 贷:投资收益 40000 (4)2007年7月5日,收到该债券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应收利息 40000 (5)2007年12月31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 借:应收利息 40000 贷:投资收益 40000 (6)2008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7年下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应收利息 40000 (7)2008年3月31日,将该债券予以出售: 借:应收利息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借:银行存款 234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200000 投资收益 340000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应收利息 20000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2-14 题

一切皆有可能

顾成娟

        ①水能流向天空吗?答曰:绝对不可能! 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人生不也这样吗?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切皆有可能。

        ②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50 年前的那个放牛娃。

        ③一个高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 分、复读都没有学校肯要的落榜生,他会成为著名的记者和节目主持人吗?一般人看来也不大可能,但是,如今大红大紫的孟非正是当年的那个落榜生。

        ④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丘吉尔说:“一个人活得愈长,他就愈能认识到一切取决于机会,任何人哪怕只回顾一下十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看似毫不重要的细节实际上都左右了他的全部命运和前程。”世界充满偶然性,也充满奇迹,奇迹正是偶然性的表现。        

         ⑤一粒沙子偶然进入蚌中,想不到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一粒种子偶然遗落在石缝间,想不到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一滴水偶然被阳光蒸发,想不到成为自由飘动的云。一切皆有可能,世间充满偶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偶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偶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偶然。偶然充满魅力,偶然创造神奇! 

         ⑥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⑦不! 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的种子,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没有“踏破铁鞋”的痛苦,哪能体验到“全不费工夫”的快乐?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又岂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⑧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参天大树;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

12 .文章开头从水能流向天空的现象说起,有哪些作用?请写出两点。

     (1) 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 

13.本文②③两段,列举了__________  和孟非从高考落榜生成为著名的记者、节目主持人两个事例,证明了 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

14.本文⑥⑦两段,先否定了等待天上掉馅饼的错误思想,接着,进一步指出“ _________ ”,使议论有了层次上的深入。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