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试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案

参考答案:

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最低,但却是最基本的和不可或缺的。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社会求助制度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最低保障性。这一特征使社会救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2)按需分配。社会救助是有别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渠道。社会求助具有在确定的标准范围内向求助对象按需分配的特征,从而是对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形式

的重要补充,这种补充就社会公平来说是必不可少的。(3)权利义务单向性。享受社会求助的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救助的条件就有权利申请得到救助,对受益者而言,其享受的是单纯的权利,而提供社会求助则成了政府与社会的职责和法定义务,社会保险等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但并非是权利与义务对等。(4)救助对象全民性。任何人只要符合申请社会救助的条件,即可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国家或社会援助。

问答题 简答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 * * 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 * * 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