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乡的五月

金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选自《语文世界》2010年第6期) 

  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欣赏、赞美、热爱。对这一老一小父子俩的欣赏,因为他们是最朴实的劳动者;用“庄稼汉”一词来形容根西,则是对他的赞美;这其中也包含着作者本人对农村、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答案不限上面所列,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阅读材料《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完成问题。

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①“5·l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听得最多的词语就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不错,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只有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才能共渡难关。

  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全社会总动员。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位不分高低,都要精诚团结。灾难发生后,从 * * 、 * * 到平民,从 * * 到士兵,从腰缠万贯的富翁到居家过日子的普通老百姓,风尘仆仆地来了;绿军装、黑警服、红消防、白大褂也来了。他们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一灾区。他们都成了“汶川人”,汶川的“大震动”让他们大悲,汶川的小进展让他们又大喜,汶川的任何动静都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③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灾难发生后,海外华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慷慨解囊者,有志愿服务者,有建言献策者。各种各样的救灾物资来了,必需的食物,急需的药品,小到一根根蜡烛,大到一台台工程机械,不怕山阻水隔,不管路塌桥断,既肩挑背扛,又及时空投,在很短时间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这种跨越地域的同胞爱和骨肉情,显示了中 * * 的凝聚力。日本的、俄罗斯的、新加坡的专业救援队来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政治体制,但一样的是不远千山万水,怀着对中 * * 的爱、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来了。这种伟大的国际友谊同样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④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灾区人民的福音,是抗震救灾队伍的坚强保障。我们应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以百倍努力的工作,创造更多的财富,弥补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全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就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正确认识地震灾害,科学实施救灾方案,镇定、沉着,把心思用到工作上来,把精力花到抗震救灾中去,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办灾区人民之所需,解灾区人民之所难。只有这样,我们能最终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是从___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2.第③段主要采用的是______论证的方法,第④段主要采用的是______论证的方法。

3.下面的俗语和事例可以作为第③、④段的论据,请分类将序号填入横线上。

(1)可做第③段道理论据的是_____,可做第③段事实论据的是_____。

(2)可做第④段道理论据的是_____,可做第④段事实论据的是_____。

A.湖南卫视举行赈灾义演,募得上亿元捐款。

B.广安、南充谣传将发生严重余震,地震局新闻发布会证实不大可能,稳定了人心。

C.家和万事兴。

D.众人拾柴火焰高。

4.第④段中加粗的关联词“只有”“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文论述,结合你的体验,说说你及身边的人们是怎样“众志成城”,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的?(至少说到两点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