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4月14日晨,两年前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惊尚未消散,伤痛尚未愈合,又一场强震袭击了青海玉树这个海拔4400多米、美丽神秘的高原。请根据材料回答21—25题。

小题1:玉树地震后,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玉树,对这个天然“试验场”进行反复研究,加深了对地震的认识,使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更重要

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C.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D.科学家只有亲临一线才能去除假象揭示真象小题2:天灾不可避免,但经验能转化为财富。我们充分吸取了汶川救援的经验,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构建了一个由军队、中央各部委、十多个省和直辖市、舆论媒体以及全国人民组成的、中央领导现场指挥的立体的、庞大的救灾体系。从认识论上看,这体现了

A.经验主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客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要创造条件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小题3:在玉树地震中,香港义工黄福荣在成功救助几名师生后,在余震中不幸罹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称黄福荣为“香港的光辉榜样”。有着大爱的阿福已经离开了人世,阿福的事迹与精神,应该在人世间得到传颂。上述材料体现了

A.价值观对人生和社会具有导向作用

B.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C.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小题4:大灾有大爱。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自发展开了一场场爱心行动,灾区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这说明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③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人们共同的价值选择         

④“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小题5:中 * * 是一个饱经灾难的民族,灾难使中 * * 更加坚强、团结。大灾无情人有爱,无数人为支援灾区而宁愿牺牲个人利益。为减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从集体方面讲就要

①充分尊重、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②社会、集体应该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③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④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允许个人做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B

问答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材料  在一项对广州市五所大学1 586名上网学生的调查中发现,6.34%的学生患有网络综合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6.4%。另据对福州大学293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6%。专家估计,大约有5%~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IAD倾向。  网络中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海量的信息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青少年来说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Internet上的联网游戏,各游戏开发公司发布的游戏DEMO版、测试版及一些游戏的攻关秘笈、提示等,都对青少年极具诱惑力。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约有157万学生沉迷上网,7.6成沉迷网上聊天及色情网站,3.5成则喜欢玩网络游戏。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中,他们主要对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双向沟通功能方面有着很大的兴趣,而对信息搜索、网页浏览及收发电子邮件等单向信息功能方面则兴趣不多。青少年一旦被“网”住,就会身陷其中,欲罢不能。  网络成瘾不仅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据国内调查,在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人群中,13%的人会减少与朋友、家人的相处;26%的人会减少与朋友的言语交流;8%的人逐渐与社会隔离――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另外,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和留级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上海交通大学205名退学和转学生中,至少有1/3的学生也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导致成绩下降,而不得不退学或转学。毫无疑问,网瘾对学生的打击最为严重。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对网络成瘾问题成因的探讨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我认为,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是由于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则在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而外在因素则是网吧、学校和家庭存在的一些问题。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再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真实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并非易事等,因而对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就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而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当他们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由于他们相对较弱的自制力,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也就上瘾了。  此外,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也易于使个体成瘾。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并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人;生活中受到过某种挫折的人;家庭不和的孩子;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又难以适应的青少年最容易上瘾。这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而网络具有的匿名、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殊性质,使他们在网上易获成功。这种网上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断遭遇挫折,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网络具有的独特魅力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指出,网络之所以有让这么多人上瘾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有过的。这正是网络的魅力所在,也是由其本身的好处与优点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一是网络为青少年拓宽了一条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在信息社会里,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为了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青少年们就会求助于网络,而他们较弱的自制力则往往会使他们依赖上网络。  二是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交范围和沟通对象,满足了人与生俱来的渴望参与、合群的原始动力。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重顾虑的青少年可以在此尽情地发泄情感,放心地畅所欲言,并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归宿”。而现实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更使他们沉迷其中。而一旦习惯于人机对话式的交往方式,他们必将在现实的社交活动面临更多的问题甚至遭受失败,从而更加迷恋网络。  三是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花样繁多、引人人胜的娱乐活动。网上最新的流行歌曲、精彩的影视大片,新颖刺激、变化无穷的网络互动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一旦被这些娱乐所吸引,为获得更多乐趣,他们就会不惜大量时间上网,结果是欲罢不能。  ――网吧因素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吧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由于网吧的数量多、通宵营业、价格便宜,自然就成了青少年上网的首选。但由于目前网吧行业中存在的不规范经营、非法经营等现象,使得一些网吧成为荼毒青少年的一大公害。一些商家受利益的驱使,为长时间留住顾客而提供食宿上的方便,使一些青少年通宵达旦地鏖战在电脑前,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网吧经营者甚至公开向客户提供含有赌博、色情、反动等内容的电脑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性影响。网吧对上网青少年的放任自流甚至是纵容,势必使他们最终染上网瘾。  ――学校因素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有的还铺设了宽带网,为大学生的上网提供了便利。网上冲浪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约5%~10%的在校大学生患上了网瘾。国外的调查也证实了高校正成为网瘾滋生的主要温床。为何如此我认为,初尝摆脱父母的约束、拥有大块的自由时间、逃避学习和社交的压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缺乏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有效引导和管理。有的老师即使看到有些学生投身和痴迷于网上聊天和互动游戏,也不加以制止,最终导致部分学生陷入网瘾。  ――家庭因素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前不久,在北京6个城区对40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80%以上的家中都有电脑,但其中却有47%的家长并不知如何使用。由于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因此错误地认为,不管孩子在网上做什么,都比浪费时间看电视要好。于是父母对孩子的上网并不干涉,也不限制他们的上网时间,对孩子在网上做些什么也不加以顾问。他们甚至还高兴地对亲友说:“我孩子对英特网知道的比我还多。”但是,他们不知道,一种类似毒瘾的疾病正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中侵袭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家长又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英特网拒之门外,他们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一劳永逸地保护孩子免受英特网的引诱和威胁。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是近年来伴随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问题,也是青少年青春期成长过程的又一新陷阱。如何避开陷阱,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助手,这仍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尚待深入的问题。

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