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图中给出器材为:电源E(电动势为12V,内阻不计),木板N(板上从下往上依次叠放白纸、复写纸、导电纸各一张),两个金属条A、B(平行放置在导电纸上,与导电纸接触良好,用作电极),滑线变阻器R(其总阻值小于两平行电极间导电纸的电阻),直流电压表V(量程为6V,内阻很大,其负接线柱与B极相连,正接线柱与探针P相连),开关K。现要用图中仪器描绘两平行金属条AB间电场中的等势线。AB间的电压要求取为6V。

(1)在图中连线,画成实验电路原理图。

(2)下面是主要的实验操作步骤,将所缺的内容填写在横线上方。

a. 接好实验电路;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合上K,并将探针P与A相接触;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用探针压印的方法把A、B的位置标记在白纸上。画一线段连接AB两极,在连线上选取间距大致相等的5个点作为基准点,用探针把它们的位置印在白纸上;

f. 将探针与某一基准点相接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点是此基准的等势点。用探针把这一点的位置也压印在白纸上。用相同的方法找出此基准点的其它等势点;

g. 重复步骤f,找出其它4个基准点的等势点,取出白纸画出各条等势线。

答案

(1)连接线路如图

(2)把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靠近D端处;调节R,使电压表读数为6V;记下电压表读数,在导电纸上移动探针,找出电压表读数与所记下的数值相同的另一点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记叙文,完成1一5题。
“我不知道”
       ①我是一名教师。在学生和同行面前,我都“很爱面子”。谁料,在上教学公开课《木兰诗》时,当着很多听课老师的面,一位平时就很爱思考的学生向我提了一个很“刁”的问题: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虽然感人,但是,一般来说,古代女子是要裹脚的,所谓“三寸金莲”正是指此。倘若真是这样,小脚的木兰还能代父从军吗?
       ②我(    ),备课时还真疏忽了这个问题,原先潜伏着的一种淡淡的自信立刻弥散在局促而又抱怨的表情之中。“面子,请给我一点面子好吗!”我心里叫道。
       ③我不知道别人在课堂上碰到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时会怎么样,是“语焉不详”地搪塞呢,还是“理直气壮”地训斥?这时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涌上我心头,我有点“恨”这个出我洋相的学生。当这一念头闪过的时候,我不知为何又对自己气愤了。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这答案,而是因为我没有真诚地说一声:“我不知道。”
       ④其实,我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就出过洋相。这多半是因为自己不服输,死要面子造成的。说白了,就连大哲学家都不可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我一个普通教师干嘛硬撑着?
       ⑤我终于冷静了下来,诚恳地向这位学生解释说:“对不起,我暂时回答不了你的问题,但我会尽快告诉你满意的答案!”没有想到,这时掌声如雷般响起来,那些听课的老师也报以赞许的微笑。
       ⑥后来,我终于从《辍耕录》中找到了答案:裹脚之风是从明朝以后渐渐兴起的,而南北朝时的花木兰当然是天足了。问题很快(    )。
       ⑦想来,面对学生的提问,说一声“我不知道”,表面上是失了面子,实际上却使自己少犯一次信口开河或是“吱吱唔唔”的错误;说一声“我不知道”,表面上看是服输,实际上却使自己避免进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赢得“不败”的主动。
       ⑧我终于明白:“我不知道”是一种真诚,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我都知道”却是一种 _________,骗不了_________只能骗骗_______。有时,能坦白地说“我不知道”,更是一种勇敢和大度,人的骨子里,不能缺少了这种勇敢和大度。
1.根据文意,为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 ]
A.无言以对        
B.迎刃而解       
C.不攻自破      
D.一时语塞
2.本文从第____段到第____段所叙述的内容是处于课堂过程中,其中属于插叙的是第 _________段。
3.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在第⑧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词。
                                                                                                                                               
4.为什么应勇于承认“我不知道”?选择对文意理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 ]
A.只有敢于承认“我不知道”,才能赢得掌声和赞许的微笑。 
B.能坦白地说“我不知道”,是做人应有的真诚、勇敢和大度。
C.适当承认“我不知道”,是避免犯错误,赢得主动的有效策略。
D.死要面子活受罪。该说“我不知道”时,不要硬撑着。
5.本文最后两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简要分析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