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 “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种美德,可许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跟老周一起下了车,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斜斜,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老周一声不吭。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的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的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啊?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节选自《小小说精粹》)

(1)小说中的老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并指出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意对即可)

(2)对比。例如:结尾写“老周的兴奋”和皮夹克“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作对比。表现了老周的乐于助人的性格,并展现了小说的主题:当今人们道德的滑坡。(意对即可)

(3)①照应小说标题“下坡或者上坡”。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车祸做铺垫。

  ③同一条道路,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与老周救人受到不同的议论与对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意对即可)

(4)(示例)赞同老周的做法:

 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理性。

 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绡果是最理想的。(观点1分,分析3分,下同。)

 (示例2)反对老周的做法:

 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

 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 * * 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主要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据此酌情给分。)

问答题

某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签订了施工合同,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工程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工地会议。会上,总监理工程师宣布了建设单位对其的授权,并对召开工地例会提出了要求。会后,项目监理机构起草了会议纪要,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分发给有关单位;总监理工程师主持编制了监理规划,报送建设单位。 事件2: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遗失工程某部位设计图纸,施工人员凭经验施工,现场监理员发现时,该部位的施工已经完毕。监理员报告了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到现场后,指令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并报告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对该部位结构进行核算。经设计单位核算,该部位结构能够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要求,设计单位电话告知建设单位,可以不作处理。 事件3:由于事件2的发生,项目监理机构认为施工单位未按图施工,该部位工程不予计量;施工单位认为停工造成了工期拖延,向项目监理机构提出了工程延期申请。 事件4:主体结构施工时,由于发生不可抗力事件,造成施工现场用于工程的材料损坏,导致经济损失和工期拖延,施工单位按程序提出了工期和费用索赔。 事件5:施工单位为了确保安装质量,在施工组织设计原定检测计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一家检测单位加强安装过程的检测。安装工程结束时,施工单位要求项目监理机构支付其增加的检测费用,但被总监理工程师拒绝。 【问题】 1.指出事件1中的不妥之处,写出正确做法。 2.指出事件2中的不妥之处,写出正确做法。该部位结构是否可以验收为什么 3.事件3中项目监理机构对该部位工程不予计量是否正确说明理由。项目监理机构是否应该批准工程延期申请为什么 4.事件4中施工单位提出的工期和费用索赔是否成立为什么 5.事件5中总监理工程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