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求知识、作学问上,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自古就被誉为美德。看来,“贪”什么,“得”什么,才是问题的要害。

B.秋雨湿透了衣衫,画出了他削瘦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C.许多非法挖砂船在离长江护堤300米以内疯狂挖砂,对长江大堤产生了严重危害,一旦千里金堤溃于一穴,灾难首当其冲会降临到浔阳城头。

D.明明什么也没赠送,却打着买一送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商家比比皆是,消费者却蒙在鼓里还以为讨了便宜。

答案

A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句中主语应是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的对象,而不是“灾难”。拉大旗作虎皮:打着某种旗号去吓唬人。句中“商家”的行为没有吓唬人的目的。改为“挂羊头卖狗肉”。)

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