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污染严重的铁矿石厂转移到菲律宾。这件事情在当时的日本被认为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致危害本国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称,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赚取外汇和工人就业的机会。——赖余贵《污染转移与生态殖民》

材料二 2005年12月,香港承办世贸部长会议,全球几千名反全球化人马随之纷纷杀到,用特区政府的话叫做“展现世界示威文化”,有人说反对已经“全球化”。(见下图)

材料三 2006年3月11日,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世界多维勒会议上表示,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希望成为全球化的替罪羊。(见下图)

走向世界的澄海玩具
西班牙发生焚烧“中国制造”的鞋类似事件

材料四 有人欢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认为这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有人反对全球化的到来,认为这是一个“陷阱”。(见下图)

请回答:(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的“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日益升温的反全球化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全球化现象你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一个典型的污染转移事件。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2)反全球化活动是由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综合引起的。但全球化的趋势难以改变,人们要更好地调节自身去融入全球化进程,理智地对待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3)中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更多地参与国际商务,必然给中国的商品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契机;但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排斥中国商品,从而产生了各种贸易纠纷,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世界市场规则,提高产品竞争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4)全球化既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不是危机四伏的“陷阱”。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带来的高效利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动荡,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