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儿子开会去了

茅盾

  父亲心里想到十一年前血染南京路的第二天晚上,母亲同她的两个女朋友从“包围总商会”立逼“宣布罢市”的群众大示威回到家里时,一把抱住两岁的孩子,一面兴奋地说:“我们一队里有小学生,马队冲开了前排的大人,有好几个小学生跌倒了,我看见一个——不过十二三岁,在马蹄下滚过,幸而交通队立刻来救了去。我那时就想到我们的阿向。可是,阿向大了时,世界总该不是现在这样了吧?”

  以后每有一次示威运动,每有一次看见小学生们参加而挨着皮鞭马蹄,母亲回家来总是抱住她的阿向,沉痛地说着同样的话语。

  最近,她看见了“一二·一六”北平的受伤学生的摄影,她唤着阿向说道:“阿向!你看,这一个臂上绑着纱布的,好像比你大不了几岁呢!唉,他们对小孩子也下毒手!”

  然而现在阿向也到了要去参加什么“运动”的时候了呢!十一年前无数的跟阿向同样大小的孩子现在大概也同阿向一样怀着又好奇又热烈的心情准备去参加第一次示威。

  父亲想着,心里觉得有点难过,又有点快慰。儿子匆匆忙忙地在吃蛋炒饭了。父亲觉得他应该对儿子说几句话,可又觉得要说的太多了,儿子也未必全懂,儿子毕竟是太小了一点。

  母亲却先开口了:

  “开过会倘使去游行,阿向,你还是不要去吧。”

  儿子只管扒饭进嘴里。

  “游行可以不去。你的肺病刚好,多走要伤身体的。况且,要是在半路里被冲散了呢?你又不认识路,怎么回来呢?”

  父亲也说了。但是儿子狡猾地笑了笑,匆匆地把饭吃完,这才很不平似的叫道:

  “不怕,不怕!不认识路,我会问,会叫车子!”

  他伸出手来,又说:“车钱呢?”

  父亲给他两张角票,他就走了。母亲一直站在后门口看他走出了巷堂门。

  “你不应该先允许他去的!”母亲回到客堂里就抱怨起父亲来。

  “不许他去,以后他可能就瞒过你!”

  “可是到底太小了!”母亲叹气说。

  父亲和母亲面对面吃午饭,觉得比往常冷清许多。

  “我原先打算和他同去,倘使要游行了,就带他回来;可是后来一想,一则不免要碰到许多认识的人,二则他也不肯跟我回来的。……”母亲自言自语地说。

  “自然,”父亲笑得很响,“他要跟群众走,怎么肯跟你母亲呢!”

  “他是什么也不懂的,就凭一股血气,胆又大,你应该教教他。”

  “怎样教?教什么呢?对他说,要避免无谓的牺牲么?他太小了,不能理解的。”

  父亲说着忽然又很响地笑了,脸上的肌肉却是绷紧的。

  直到吃完饭谁也没有再提这件事。

  吸着香烟踱方步的时候,父亲好几次站住了朝母亲瞥一眼,父亲的脸上有一层兴奋的红晕。终于,他站在妻的面前说道:

  “恐怕要到阿向的儿子做了小学生,这类群众大会才是没有危险的。中国革命是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我们阿向将来一定是勇敢的。如果现在他是二十岁了,我一点也不担心。可是他不过十三岁——我巴望着他马上就是二十岁!”

  “放心。日子有时候是过得很快的!”

  整个下午过去得很快。但到六点钟以后,“时光老人”却又变得极古怪了:有时觉得它的脚步太慢,有时又觉得它太快。母亲已经在考虑,应当到哪几个地方去打听,以及找哪几个人去探询。

  八点钟过后,父亲也着急起来了,然而有一个朋友来了,带着他在当天大会里收集来的各种传单。问过他,知道当天没有出事情,母亲这才略放了几分心。

  可是她又忧虑另一方面了:“迷路了?或是给汽车撞了?”孩子在母亲心中始终是像刚出世的小羊羔似的。

  直到九点十五分光景,儿子这才回来了。他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的大会里的传单。他叫道:

  “这是哪里来的?”

  他赶快从衣袋里摸出他自己带回来的那一份。

  父亲和母亲都哈哈笑了。

  母亲捉住了儿子问道:

  “怎样游行的?讲给妈妈听。”

  “到了五卅公墓,后来到北车站,有兵拦住了,就散队。脚底一点不痛。”

  儿子一边回答一边就又摸出一张印着红字的小纸来,说道:“这是口号。喊得真高兴呀!”(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儿子阿向要去开会,要去参加游行,父亲不放心,也跟着,看到游行没有出事,父亲拿着传单放心地回来了。

B.小说中的父母是曾经经历过革命的风雨,支持儿子参加革命运动,却又担心儿子安危的普通群众形象。

C.父亲给儿子两张角票就表示父母都支持儿子去参加游行,母亲也想去游行,后来因为怕出事就没有去,看到儿子游行回来了,父亲和母亲都哈哈笑了。

D.小说侧面写十三岁的儿子参加游行,正面写父母对儿子支持而又担心的心情,反映了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革命要求。

E.小说中母亲多次说“阿向大了时,世界总该不是现在这样了吧”,这种愿望是好的,小说中阿向参加游行没有出事也表明这个世界确实变好了。

(2)小说开头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儿子的了解和关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父母劝阻儿子参加抗日游行,有人认为这些情节会对读者产生消极影响,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小说开头五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心理活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意对即可)

(3)了解儿子的心理,如父亲说“不许他去,以后他可能就瞒过你”;懂得儿子的思想已趋向成熟,如虽担心去开会有危险却又支持儿子参加游行;关心儿子的身体状况,如劝阻儿子参加游行,知道儿子身体不好,给车钱让他坐车。(意对即可)

(4)不会对读者产生消极影响。因为:①小说中的父母都经历过革命的风雨,还是理解、支持儿子参加革命运动的,如小说开头父亲的回忆,就暗示了父母亲经历过革命的风雨;父母最终允许儿子去游行,表明父母还是理解、支持儿子的。②父母担心儿子的安危是人之常情,儿子的肺病刚好,年龄又小,作为父母肯定会担忧、劝阻,这样的情节设置更真实,作为读者是能够理解的。(言之有理即可)

单项选择题

长城股份有限公司为境内上市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2007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于2008年3月31日批准对外报出。长城公司2007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日为2008年3月31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公司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预计在未来3年内能够转回;长期股权投资期末采用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计价;公司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均作为暂时性差异处理;不考虑除所得税费用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长城公司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2008年1月1日至3月31日之间,发现长城公司如下业务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长城公司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以及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长城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取得A公司 20%的股份作为长期股权投资。2007年12月31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前)为20 00071元,销售净价为17 000万元,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9 0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长城公司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预计为17 000万元。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3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A公司 3 000
(2)B公司为长城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有长城公司20%的股份,共计1 800万股。因B公司欠长城公司3 000万元,逾期未偿还,长城公司于 2007年4月1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该法院采取诉前保全措施,保全B公司所持有的长城公司法入股。同年9月29日,人民法院向长城公司送达民事裁定书同意上述申请。长城公司于9月30日,对B公司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偿还欠款。至2007年12月31日,此案尚在审理中。长城公司经估计该诉讼案件很可能胜诉,并可从保全的B公司所持长城公司股份的处置收入中收回全部欠款,长城公司调整了应交所得税。
长城公司于2007年12月31日进行会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3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 000
(3)2008年2月4日,长城公司收到某供货单位的通知,被告知该供货单位2008年1月20日发生火灾,大部分设备和厂房被毁,不能按期交付长城公司所订购货物,且无法退还长城公司预付的购货款200万元。长城公司已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该供货单位偿还预付的货款并要求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长城公司将预付账款转入其他应收款处理,并按200万元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长城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200
贷:预付账款 2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
贷:坏账准备 200
与此同时对2007年度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进行了调整。
(4)长城公司2007年1月1日用货币资金1 000万元从证券市场上购入C公司股份的25%,并对C公司具有重大影响,但长城公司对C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C公司2007年1月1日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 000万元,2007年度实现净利润为680万元。
长城公司2007年1月1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2007年长城公司对C公司的投资未进行其他会计处理。
(5)长城公司对上述各项交易或事项均已确认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费用影响。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单位以万元表示):

长城公司对在日后期间发现的差错进行会计处理后,应调减已编制的2007年资产负债表“盈余公积”项目金额( )万元。

A.50

B.64.5

C.75.5

D.80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