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38年,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写了一封《给后代的信》:“我们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本来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早已利用机器横渡海洋,也用了有可能使人类最终摆脱所有体力苦力的机械力量。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在世界各个角落毫不费力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还完全是无组织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事业遭受悲惨的贫困,并且不同国家的人还不时互相残杀,这种悲惨景象使所有想到将来的人都感到恐怖和难受。”

材料二 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感情上并不是中立的,但作为人类,我们必须记住,决不可用战争去解决这些争端……如果我们这样做出抉择,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幸福、知识和智慧的不断增进。难道我们由于忘不了我们的争吵,竟然要舍此而要选择死亡吗,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牢记住你们的人性,忘掉其他。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

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给后代的信》以及《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10分)

答案

(1)科技发展本应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但是当时的生产的无组织和国家间的相互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恐惧。追求和平,反对战争。(2)前者的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法西斯上台,世界局势紧张,逐步走向战争,世界大战临近。(5分)后者的背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和局部战争,核战争威胁。

题目分析:(1)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直接概括出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即:科技发展本应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不能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残酷的战争厮杀;追求和平,反对战争。(2)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38年和1955年” ,联系材料含义和所学内容可以直接总结出上述材料出现的时代背景,即前者的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法西斯上台,世界局势紧张,逐步走向战争,世界大战临近;后者的背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和局部战争,核战争威胁。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求助者一般资料:王某,女,33岁,外企人力资源部经理,研究生,未婚。求助者主诉:今年我已经三十三岁了,还没有男朋友。母亲在生我的时候因为大出血去世了,只有父亲来照顾我,后来父亲再娶,后妈对我很不好。后妈生了一个妹妹,比我小五岁,妹妹身材很好,皮肤白嫩,很漂亮,人也很聪明,性格也好,父亲很疼爱妹妹。我和妹妹一起出去的时候别人的目光也只会投向妹妹,根本无视我的存在。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自卑,不愿意和人说话。这几年经常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但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三个月以前,我喜欢上公司里的一名男同事,可是他已经是一个有妇之夫了,家庭幸福美满,我感觉到他也是喜欢我的。为此我很痛苦,我既不想破坏别人的家庭,也无法从这段感情中走出来。这三个月夜里我常常失眠,心情极度不好,不想见人,已经无法正常工作,吃饭也没有胃口,前段时间我还去看过医生,医生告知我没有病,最近情况越来越不好.有时候觉得既然活着这么痛苦,还不如去死了。没有办法只好来做心理咨询,希望能够治愈这些不适症状。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公司的同事说,王某性格偏内向,不喜欢说笑,交流的时候除了工作其他说的很少,只知道努力工作。这三个多月以来好像心事很重,上班时话更少了,有时候还独自发呆。咨询过程概述: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步骤:1)理清了王某的情感问题。2)分析求助者幼年家庭环境对她的性格的影响,让求助者发觉现在的认知方式不合理,治疗方法使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让求助者接纳自己。3)具体的指导一下求助者的行为模式,鼓励他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之后该咨询师了解到,该治疗对求助者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案例,求助者的人际关系()。

A.正常

B.一般

C.很好

D.不正常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