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

  3岁多了,他还不会说话,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

  在学校里,他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他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他们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会有出息!”校长评价道:“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面对众人的打击,自卑的他想逃学。

  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父亲问:“你知道那两棵树的名字吗?”他木木地说:“不知道。”“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儿子,你觉得哪种更珍贵?”“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看它那么高大。”“你错了!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好卖钱哩!而且,贪长的树不成材,别看沙巴树初期长得疯。冷杉则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说着,父亲把他领到一棵冷杉面前,牵起他的手细细抚摩那树皮。那棵直插云霄的冷杉已经生长了千年,却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他仰头对父亲说:“爸爸,你是想叫我做一棵虽然长得缓慢但永远向上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此,他不再想逃学了。他不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做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在一次工艺课上,他做出的一只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凳子”,但他知道,那是他做得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已经重复做了三张小板凳并挑选出最好的交上去,他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虽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讥讽,但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把那一张小板凳拿回家给父亲看。父亲和他一样高兴。因为通过这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父亲看到了儿子具有坚持向上的韧性。

  在讥讽和侮辱中,他慢慢地长大了。为了成为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视野开阔了,他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脑袋里经常充斥着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自学和补习,他才勉强考入了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在大学里,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

  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他因此失业在家。他只好靠讲授物理赚取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这使他对传统学术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使他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来思考他以前想到的那些奇怪的问题。经过高度紧张而又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他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开始对他重视起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被认为永远也无法成才的他,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本篇传记开篇就极写爱因斯坦“笨”,不仅照应下文,他是一棵长得慢的树,而且为后来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巨匠形成鲜明对照。

B.父亲用冷杉与沙巴树为例,生动形象地启发、教育爱因斯坦:只要自己始终如一、坚持生长,也能像沙巴一样成材。

C.本篇传记文运用生动的故事,运用细节描写正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来叙述人物的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增强了传记文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D.爱因斯坦做出的虽然只是粗糙的,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小板凳,但却让自己有了自信,让父亲看到他具有可贵的坚持向上的韧性,这只小板凳成为他人生的一次转折。

E.本文在叙述爱因斯坦人生故事的同时,也以他的成就辛辣地嘲讽了那些曾经嘲讽、侮辱过爱因斯坦的同学、教师甚至校长的无知和浅陋。

(2)爱因斯坦为什么能从一个“笨蛋”、“笨东西”,成为一个现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最伟大的科学家巨匠?请分点阐述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对文中的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行文章法上,都很有特点,请你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①他具有坚持向上的韧性,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

  ②他从书籍中找到寄托和精神力量,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③他专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用心读书和做试验。

  ④他善于思考,头脑里总是充斥着奇奇怪怪的问题,思考着想到的奇怪的问题。

  ⑤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学术观点,大胆地对传统物理学进行反思。(答出其中3点即可)

(3)这句话用冷杉比作天分不高,经过缓慢、艰辛地努力,终于成长、成才的爱因斯坦是很恰当的。但事实上长得快的树未必不成材。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天分聪慧,而且又勤奋努力,迅速成长成才成为名人、伟大、英雄的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人。(意对即可)

(4)观点一: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采用了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欲扬先抑,先写小时候的平庸,再写长大后的超凡,突出了爱因斯坦成长给人的启示;说话时的神态描写,写他回答父亲带他散心时问话,神态是“木木地”,生动表现了他当时的极端不自信;细节描写,通过做小板凳突出了爱因斯坦坚持向上的韧性。

  观点二:文章行文章法别致,也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按人物成长的历程来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先写人物与众不同的经历,最后点出人物姓名,取得了前面迷雾重重,后面真相大白的表达效果。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

绿色植物可利用日光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因此,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和能源之源,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储藏库,生物质是光能循环转化的载体,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绿色植物在地质作用影响下转化而成的。

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已不能满足大量和集中供能的需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但经过一二百年的强度开采与消费,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渐趋枯竭,其对环境的沉重压力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

当人们将目光聚集到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生物质能源重新受到关注,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烁烁闪光的亮点——当然不会是简单地燃烧,而是基于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

现代的或狭义的生物质产业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生物质能源如此受重视,与它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有关。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能量,但不能形成物质性生产,不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化工产业,生产出上千种产品;而生物质既是可再生能源,又能生产出化工产品,且其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与环境友好,又胜化石能源一筹。再则,它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将植物蓄存的光能与物质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堪称循环经济之典范。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力转移,以及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

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煤)没有很好利用,其中2亿吨被就地焚烧,污染大气;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因覆盖石油基塑料地膜而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此外,尚有1亿多公顷(稍少于现耕地面积)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这些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对生物质产业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能量资源和物质财富。

小题1:下列对“生物质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质能源是由绿色植物利用日光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碳水合物而形成的一种能源。

B.生物质能源是由生物质经过光能循环转化,成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

C.生物质能源是在非再生能源资源渐趋枯竭下重新受到人们关注的燃烧生物质燃料的一种传统能源。

D.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利用可再生的有机物质,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生产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能源。小题2:下列对“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使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得到了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并使生物质能源成为新兴产业。

B.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广泛,能源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及循环使用受到重视,能源的生产及应用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C.生物质能源胜于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为它既可提供能量,又可形成煤炭、石油,还可生产出化工产品。

D.生物质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缩小工农城乡差别。小题3: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更是能源之源。

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由绿色植物经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化而成的主要传统生物质能源。

C.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可以使一些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

D.我国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可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资源。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