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1.“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并不是由“仿佛”来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的加粗词能不能删去?扼要说明理由。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首先要回答能否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七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自然的节奏原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

2.(1)不能删去。“似乎”表示猜测,这在还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之前,只能用“似乎”表示猜测的语气。

(2)不能删去。“又”说明伽利略像这样的异乎常人的猜想、假设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3.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或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

4.指微小摆动的等时性。

5.从上文可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用实验来检验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 甲 ),池鱼思( 乙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丙 )深巷中,鸡( 丁 )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少列适俗(   )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

(2)桃李堂前(   )

A.排列 

B.网罗

 C.张罗 

D.搜罗

(3)虚室有余(   )

A.空地 B.空宅 C.闲暇 D.闲宅

2.在上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词,其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密林  深渊  吠 鸣

B.旧林  故渊  吠 鸣

C.密林  故渊  叫 飞

D.旧林  深渊  吠 飞

3.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4.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男,实际是十三年。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5.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周围土地有十余亩,草房有八九间。方,周围。四旁。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繁茂的榆树,柳树遮蔽着草屋的后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外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到了大自然。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7.课文默写填空。

(1)盈盈一水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

(3)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5)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__。 

(6)周公吐哺, 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简表

(注:表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访谈录》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