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程序的执行结果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FirStr As String
FirSt = "abcdef"
Print Pat(FirStr)
End Sub
Private Function Pat( xStr As String) As String
Dim tempStr As String, strLen As Integer
tempStr =""
strLen = Len(xStr)
i=1
Do While i<=Len(xStr)-3
tempStr = tempStr + Mid(xStr, i, 1 ) + Mid(xStr, strLen - i + 1, 1 )
i=i+1
Loop
Pat = tempStr
End Function

A.abcdef

B.afbecd

C.fedcba

D.defabc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主调函数最终输出值是Pat (FirStr)过程的返回值,这就得调用函数过程Pat。被调过程Pat的参数xStr从主调函数中收到实参 FirStr传来的值“abcdef”,过程Pat开始声明了两个变量,一个是String型的tempStr,一个是Integer型的 strLen。语句tempStr=" "。
strLen;Len(xStr) 以上两条语句的功能是:为变量tempStr赋空值,变量strLen的值就是xstr的长度,此题为6。程序代码执行Do While…Loop的循环语句:第1次循环结束后,tempStr=“af”;
第2次循环,i=2,i<=3成立,继续执行循环体, tempStr=“afbe”;
第3次循环,i=3,i<=3成立,继续执行循环体, tempStr=“atbecd”;
第4次循环,i=4,i<=3不成立,则跳出循环体,执行语句Pat=tempStr。所以最终Pat(FirStr)=“afb ec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应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 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城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 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纪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 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某校教师A进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内容教学,其中教学目标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在实验中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养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下面是A教师的教学片段:师:我看了一下,同学们都做好了准备工作,现在我们开始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大家按照我说的去做:四人一组,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各项材料放在桌子上,在纸盒中一半放干土,另一半放湿土。然后将10只鼠妇放在湿土和干土交界处,开始观察和计时,并安排其中一名同学记录。(学生分组实验)(5分钟后,各组汇报在湿土和干土中的鼠妇数目,全班汇总。现象是:大部分的鼠妇集中在湿土中。)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1:说明鼠妇喜欢湿土。生2:说明水影响鼠妇的生存。师:很好!我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出水是影响鼠妇生存的因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鼠妇的生存呢?我们继续探究。请各组将干土部分洒点水,变成湿土,将纸板盖在纸盒的一半。现在开始观察,并计时和记录。(10分钟后,各组汇报在亮处和暗处的鼠妇数目,全班汇总。现象是:大部分鼠妇集中在暗处,少数鼠妇在原位未动。)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3:说明光影响鼠妇的动向。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有很强的探究意识,能够准确得出实验结论。由于时间关系,对于温度是否影响鼠妇的生存,我们放在课外进行探究。请同学们课外完成实验报告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中。根据材料回答:

(1)本材料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谈谈合作学习的含义。

(2)简述合作学习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