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建筑的阅读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阎序》《岳阳楼记》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中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功能。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了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余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铁塔说出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处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形式。

1.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一小点简答不得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说:“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又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含义各是什么?

(1)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本文认为建筑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埃菲尔铁塔”的语言内涵是(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城”的语言内涵是(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官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壮观来揭露秦始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黄土作为语言,向世人‘想象’就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要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发现建筑物的美。

答案

1.(1)构思都充分地考虑到其功能和价值。

(2)创作都依靠想象产生灵感。

(3)都以特有的语言方式表达内心情感(或都以特殊的方式对生活的理解)。

2.(1)两者都离不开想象。

(2)想象在两类艺术生命中的意义(或“作用”“价值”等)。 (意对即可)

3.(1)表达建筑创意的“特有语言”或将各种材料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某种思想的方式。

(2)“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或“用铁塔说出他的叛逆和希望”。(意对即可)

(3)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4.A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⑥,则未知何如。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虎圈:养虎的牢槛。②口辩:能言善辩。③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④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见谢:见帝而谢罪。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徙:迁徙,贬职

B.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廉价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决

D.卒见谢,景帝不过    不过:不原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

①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他认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张释之正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和“盗玉环”两件事时,开始文帝认为张释之处罚过轻。经张释之的坚持,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后来景帝当了皇帝,张释之因恐惧而生了疾病,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5.联系全文,下列对“太史公”评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张释之守法不阿,他的言论有长者的风范。

B.司马迁认为张释之的言论,实在值得在朝廷上传颂。

C.司马迁用《论语》中的话表明他和张释之是好朋友。

D.司马迁认为用《尚书》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张释之,十分贴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