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连线题
请将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线连起来
林奈 | 提出“生物学” |
达尔文 | 生物分类系统 |
哈维 | 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 |
拉马克 | 血液循环 |
沃森和克里克 |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
答案
请将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线连起来
林奈 | 提出“生物学” |
达尔文 | 生物分类系统 |
哈维 | 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 |
拉马克 | 血液循环 |
沃森和克里克 |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李天刚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 ![]() ![]()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个人学说。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朱熹、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直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它们都是按照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现在想要看到一点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语言多样性”的。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江苏话、浙江话、广东话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正是在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也引进了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然而现在,这种“语言多样性”大大削弱了。 ![]() 小题1:下列有关“儒教”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