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H省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情况表  

 

年份

生产总值

增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实际增幅%

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实际增幅%

农村占全社会消费

品零售额的比重%

200911.87.75.038.1
201011.68.25.936.8
201113.410.48.335.4[
201215.210.17.333.8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消费因素” 的相关知识为我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建议。(12分)

答案

①影响居民消费的根本性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根本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河北经济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③居民的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⑤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⑥分配制度是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2分)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此题满分)

题目分析:本题为图表题,纵向看发展,横向看结构,通过分析可知,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在增加,农村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在下降。本题的原理限定为“影响消费因素” 的相关知识,题型为“措施类”,材料限定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可以从国家的经济发展、收入、物价的变动、分配制度等方面去组织答案,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稳定物价,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去作答。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能占领多少“知识领土”

  ①知识领土不按国家主权划分,而是依据知识创造的先占性和市场占领的范围来确定。知识创造的先占性被称为知识产权,占领的市场范围被称为“知识领土”。一个国家如果在知识方面没有创造,或在时间上落后,那么无论这个国家主权领土的面积多么辽阔,人口多么众多,也不能拥有知识领土。

  ②全球知识领土面积最大的,应该要属比尔o盖茨。这个美国人拥有的知识领土范围,超过了整个俄罗斯。不仅是因他的“视窗”覆盖了使用计算机的所有人类,还在于他有权要求所有国家的法官们作他的“国防军”。

  ③知识领土既不能天赋,也不可能白送,而由脑力劳动创造。开拓出来后,就被创造者终生拥有,直到他过世,后人依然继承这部分领土。如果我们的大脑不创造知识,我们就无法拥有知识领土。如果我们仅满足于传播知识、讲授知识或宣传知识,也不会拥有任何知识领土。虽然这些也是劳动,但是这种劳动只会帮助知识领土的创造者巩固和维护其领土,我们仅能获得少量的传播费、讲授费和宣传费而已。

  ④如果大学不创造新思想,企业不发明新技术,实验室不申请新专利,工程师拿不出新成果,那我们就如同无家可归者:在人家的知识领土上漂流,捡人家发明吃剩的残羹冷炙充饥,用人家技术穿烂的旧衣御寒,套人家换代产品丢弃的烂鞋跛行。即使这样,我们也无法长期生存,因为人家的卧榻之侧,容不得我们安睡。

  ⑤我们伟大的祖先,如果不是在知识丛林中“众里寻她千百度”获得四大发明,如果没有先秦诸子百家在思想乐园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也没有《孙子兵法》的神来之笔,没有《清明上河图》中的鬼墨神工,如果这一切都没有被创造,我们今天还有什么脸面,面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如果我们今世不创造知识、不贡献思想、不丰富文化,我们将忍看子孙后代在人家的知识领土上沦为“无国籍人”,忍痛让自己的后人在知识产权所代表的财富面前沦为“无产者”。

  ⑥昨天,我们依靠开放取得成功;今天,我们要依靠创造,取得新的成功。如果我们头脑还清醒,理性还健全,如果我们还顾及子孙,那从现在起,就应将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最必要的条件、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作者:方承选文有删改)

1.浏览全文,提取作者写作此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①段文字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知识领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第③中找一处文字解释第②段末“国防军”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④段画线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⑤段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