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五年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
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
二个“五年计划”,以下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所蕴涵的哲理。(7分)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分)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1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分)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中心意思有:一是制定规划。二是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过程。三是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四是规划的制定过程。第二步运用知识分析上述四点即可,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最后组织答案时,运用材料+理论知识的模式,不可知识和材料脱离。
点评: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