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 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 2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此回答题。

小题1: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法新社文章称,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关注中国动荡的20世纪,他的作品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莫言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红高粱》,讲述了中国上世纪20~30年代东部乡下的故事,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这表明

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小题2: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④④

D.③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1:题目分析: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具有客观性。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具体形式。故②④项错误。莫言的作品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表明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本题选A项。

小题2:题目分析:认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不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故③④项错误。本题选A项。

点评:一材多用是高考选择题的主要命题形式,即对同一则材料从多个角度出多个选择题,又叫拓展延伸式选择题。解答这类选择题一般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在审题时我们必须重视命题的大背景,它具有导向性,对其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才能领会命题者的恶意图;第二步:解题时必须从导语出发,明确各小题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第三步:结合背景的关键词,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把握各小题所考查的知识,再用排除或直选的方法选出答案。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