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2010年7月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引起此轮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国内生产成本的提高、自然灾害的影响、供求结构失衡等。

材料二:根据当前价格形势,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会议强调,既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又要看到稳定市场价格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定信心。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15分)

(2)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12分)

答案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多种因素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5分)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存在与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上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分)

③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部联系,既有直接联系,又有间接联系。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5分)

(2)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来源于我国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的经济现状。(4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的问题,促使我们加强研究政策措施。(4分)

③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国务院的措施是在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的基础上决定的,必将对稳定总体价格水平和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4分)

题目分析:本题第(1)问属于材料体现类,先明确运用的知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其包含的要点有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答题过程中从材料中寻找相对应的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2)问实质是如何体现类问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 就本题来讲需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可从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两方面分析。注意课本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评: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