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
步骤 | 时间 | 内容 |
一 | 2008年3月—2010年2月 | 发改委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
二 | 2010年2月—2010年10月 |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通过 |
三 | 2010年10月—2011年1月 | 国家规划委员会论证 |
四 | 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意见 | |
五 | 20011年3月 | 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
六 |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 |
七 | 规划实施 |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涵的哲理。(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民生优先的依据。(4分)
(1)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发展着的。(2分,回答出一方面即可)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对象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为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民生优先是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2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党和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民生优先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从价值观、价值判断和选择角度亦可给分)
题目分析:该题以《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和民生优先的理念为材料,第一题材料一蕴含的哲理,即规划编制过程体现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学生可以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特点等角度展开回答。第二问规划突出民生优先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视民生,体现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近年来我国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党和国家重视民生,学生可以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分析。
点评:该题以《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提出及内容为背景材料,综合考察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运用,对学生各种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