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博士越多越好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国家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王义道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

  “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道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

  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道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道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

1.怎样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篇凋查中,包括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内的76.1%的调查对象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通过读博推迟就业而读博;(2)一些人为职称晋升或者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而读博,读博已经成为“敲门砖”:(3)人们都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去读博,而不是真的为了知识和学术去读博。(意思对即可)

2.(1)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2)博士论文抄袭现象等学术不端行为,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3)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博士生导师所带学生过多。

3.这是一个开放性探究题,可从两个方面去组织,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赞同。(1)博士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博士质量,也是进一步拓宽博士就业渠道和机会的需要。(2)博士教育精英化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的关键问题,如读博功利性色彩得到控制,就可挤掉博士培养中的泡沫和水分,有效地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等。

示例二:不赞同。(1)我国国情和美国不一样,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按博士生相同比例,人数上自然要超过美国,不是所有事情都向美国看齐,以之为标杆。(2)我们国家急切需要大量博士人才,时不我待,只要注意质量监控,宽进严出,保证质量的同时也可以讲求数量。

单项选择题


李先生的家庭是典型的都市年轻夫妻一族,结构目前较单一,夫妻俩工作较稳定,事业上处于上升期,有住房无负债,负担较轻,但两年内准备迎接新生命的计划,使得家庭结构面临重大变化,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需要更换更大面积的住房,同时也要为即将到来照顾孩子的父母承担赡养费用。
面临未来,夫妻俩的负担更会加剧,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业前程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对于未来的养老生活有着高品质的要求,因此对李先生家庭而言,在准备短期子女出生费用和换房费用后,需投资一定比例的资金来保证子女能拥有优良的教育条件,保证父母能够安度晚年,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来抵御不确定的风险,为自已将来的医疗和养老做好准备,是家庭理财的重要目标。
一、案例成员
家庭成员年龄职业
李先生29岁金融从业人员,结婚三年
李太太29岁金融从业人员,结婚三年
李先生父母58岁原在乡下务农,无积蓄无退休金
二、家庭收支状况
                 表1 每月收支情况表 (单位:元)
每月收入每月支出
李先生工资收入(税后)3807.5物业费350
李李太太工资收入(税后)2372衣食费1500

交通费

400
医疗费100
合计6179.5合计2350
每月结余(收入-支出)3829.5

                 表2 每年收支情况表 (单位:元)
每年收入每年支出
李先生工资收入(税后)45690物业费4200
李李太太工资收入(税后)28464衣食费18000

交通费

4800
医疗费1200
合计74154合计28200
每年结余(收入-支出)45954
三、家庭资产负债状况
                 表3 家庭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家庭资产家庭负债
流动性资产20000贷款0
现金及活存0房屋贷款(余额)0
货币基金20000

汽车贷款(余额)

0
投资性资产147000消费贷款(余额)0
定期储蓄50000信用卡0
住房公基金帐户47000信用卡未付款0
个人养老金帐户50000自用负债0
固定资产300000
房产300000
资产总计467000负债总计0
净资产(资产-负债)467000
四、保险方面 李先生夫妻没有为自己购买保险。 五、家庭理财目标
短期目标1.为两年内生育子女做准备
2.准备两年后更换更大面积的住房
长期目标1.子女直至大学毕业的生活教育费用
2.科学事业怀父母至85岁的生活赡养费
3.准备夫妻60岁退休到85岁的生活费用
4.准备充足的保险
六、假设条件
1.收入成长率5%、学费成长率4%、房价成长率3%、通货膨胀率2%。住房公积金账户投资报酬率为2%,养老金账户投资报酬率为4%,自行投资的报酬率为6%;
2.预测收入增长率:5%;
3.房价成长率:3%;
4.教育支出增长率:4%;
5.社保投资报酬率为4%;
6.医疗保险金与失业保险金各提拨1%,住房公积金个人与单位各提拨6%,养老金账户个人提拨6%,单位提拨20%;
7.换房后房贷住房公积金利率为5%,一般贷款利率为6.3%,贷款20年。公积金贷款上限每人30万元。

假设通货膨胀率为每年2%,目前家庭月均消费2350元,李先生夫妇工作到60岁退休,则李先生家庭退休第一年的预期年开支为( )元。

A.48542

B.52102

C.56314

D.70531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