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究题

(7分)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某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来探究小虾的保鲜方法。请回答:

组别鲜虾数包装存放位置时间颜色
A组10只保鲜膜冰箱二天保持原样
B组10只保鲜膜室内二天有异味、变成白色
(1)A组的保存方法是           

(2)B组鲜虾变质了,原因是微生物在食品中                    

(3)A、B两组实验相互形成        实验,实验的变量是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5)该实验小组的同学还想对洗手前后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探究,请你帮他们将下面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步骤进行排序:            (用字母表示)。

A.培养    B.接种    C.观察    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

答案

(1)低温保存法 (冷藏法、冷冻法)    (2)生长  繁殖(顺序可调换)

(3)对照(对比)   温度         (4)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利于虾的保鲜。

(5)DBAC

题目分析: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高温消毒、紫外线照射、使用消毒液是将细菌杀死。

(1)A组放置在冰箱中,保存方法是低温保存(冷藏法、冷冻法),有异味、变成白色。

(2)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3)A、B两组实验有唯一变量--温度,形成一组对照,探究温度对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4)由表中A组两天保持原样,B两天有异味、变成白色,可得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利于虾的保鲜。

(5)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 ②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③恒温培养,④观察。

点评:此题为实验探究题,稍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以及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单项选择题 A3型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 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时间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

2.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 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