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关于关节结核的术后护理重要的是()。

A.纠正患者营养

B.调节患者心理

C.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至少一周

D.密切观察病情

E.提高患者抵抗能力

答案

参考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兄弟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丫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由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风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犬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待的.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丫,为我们拢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关。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噼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选自《迟子建散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帷(    )    (2)装(    )     (3)愧(    )    (4)接(    )

2.“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深圳某知名时装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从几部衣车的裁缝店起家,经过八年的经营,迅速发展到拥有800名员工、年生产能力达8000万的现代化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老板决定进行深入改革。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成为了该公司的企业发展部经理。进入角色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体会到的不是工作的辛劳和热情,公司里到处充满了变革期的冲突与混乱。A公司成立于1995年,创业之初仅2万多元的流动资金,董事长以杰出的才智和能力主导着公司的发展。2000年面向全国市场推出自己的品牌,通过一系列大手笔的市场运做赢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目前在全国的加盟商有近300家,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往的纯粹生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示出严重的不适应,董事会决定不惜重金聘请留学归国的管理学博士出任总经理,并借以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团队。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很多高薪聘请的经理人才在工作一两个月之后便提出离职,甚至以前的老员工也军心动摇。问题在哪?先让我们看看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一、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矛盾激化,各部门争权委过。董事会聘请的总经理到任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将对公司事务的决策权全部收归己有。事无巨细,必须亲历亲为,原来各本部可自行裁决的事情现在必须通过总经理批示。这样一来,很多基层员工越级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大门保安有事情也径直走向总经理办公室。董事长助理在公司中是元老派人物,在公司有多年的工作经历,深得董事长信任。在这样的调整中,政策对于他的利益威胁很大。总经理自命不凡,在各部门经理之间用不同的言辞说话,希望各部门高层忠于自己。然而有些部门经理之间私交很好,这些言辞很快就被揭穿,总经理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领导。总经理办公会上经常听到生产部、产品部和采购部之间的争执和吵闹声。进入A公司之后,总经理对我关照颇多,而董事长助理自然对我处处排挤,在很多情况下,不知道是应该忠于总经理好还是忠于职责好。很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在这样的两难之间选择了第三条路——离职。二、组织体制改革受非理性因素影响太多,难以深入。原有的管理架构是总经理下面直辖十三个部门,A公司任命董事长助理协同咨询公司负责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在组织结构调整中,管理人员之间的情感冲突演化为对管理结构的争执。最终的结果是各方妥协,按照董事长的思路进行改革,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总经理下面安排了两个总监,董事长助理被任命为行政总监。随后公司高层经理之间便有传言,总经理将被解聘,总经理也确实有两周时间没有做什么事情,而负责法律方面事务的同事曾经告诉我,公司曾秘密就解聘总经理一事向他咨询过。虽然最终并没有解聘总经理,但传言使得大多数管理人员产生了不信任,总经理的工作开展起来已经很难。各部门内部的改革也并没有真正落实,原来的结构中,几乎每个部门都配有至少一个文员,组织结构调整也并没有解决冗员和职责不清的问题,人情还是胜过了理性的思考。三、形式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A公司为了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公司办公室内张贴了很多标语,触目可及,甚至洗手间也不例外。为了赢得老板的欢欣,部门经理经常要求属下加班,自己也加班加点地工作。总经理办公会上,经理们将本职的工作详细分解,一一汇报。一位老员工向我这样描述:加班多、会议多、培训多。作为新员工,我有深刻的体验。刚入职的培训是必要的,随后有人力资源培训、系统操作流程培训、法律培训等等,一个月之后,突然收到通知,要求我参加一个关于WINDOWS98的基础操作培训!而作为企业发展部经理,我发现自己每天都要开很多漫长的会议(据说以前很少这样开会,看来对于规范的理解是多样化的)。与多数经理交流发现,他们其实很厌烦这样低效率的沟通方式,三十分钟可以开完的会议往往一个多小时还不能开完,领导总喜欢在上面夸夸其谈,把与会人员当作学生。我不否认企业家对员工适当的鼓励或进行思想交流,但在漫长的会议上夸夸其谈绝对不是什么好现象。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比如沟通机制、管理协调方面的障碍。有一次,宣传专员突发其想,通知各部门必须在两天之内提交两篇文章进行文学大赛。当通知发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不禁想问:是谁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利!可以说,A公司董事长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人,花了很大的代价进行改革,但是他忽略了这种改革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作为群体的行为模式,有着强大的惯性,组织变革期间,新旧文化之间必然会因为人的思维和情感产生激烈碰撞。总经理从外面带来新的思想和经验,需要与原来的文化相融合,而并不是要取代以前的东西,颠覆性的变革往往会遭到强烈的反弹。A公司总经理任职后的作风令部属们看轻自己,董事会的行为又使得流言滋生,缺乏威信的领导恐怕难以胜任。办公室斗争也许每个企业都会有,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需要企业家高超的驾御能力。企业家不应该参与任何形式的办公室斗争,但A公司总经理一上任就卷进了这场斗争。文化的冲突导致员工之间的不协作,办公室形成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有才能的员工纷纷离职。A公司的改革计划正面临企业文化重新整合的考验,在这个时候,需要企业家们做出有魄力的决定:谁需要妥协。

A公司要想使变革成功,能够采取的方法是()。

A.继续施加压力,使人们接受变革

B.重新整合企业文化,使之与变革措施相适应

C.解聘总经理,重新找合适的人

D.解聘所有抵制变革的中层以上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