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节天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再次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材料一:人类认真研究PM2.5的历史并不长久,首先是因为这有赖于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空气杀手”恰恰是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研究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达,其危害逐渐显现,也逐渐受到重视。
(1)从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关系角度分析PM2.5逐渐受到公众重视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于2012年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10分)
材料三: 2012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北京精神”是北京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有利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文化中心和首善之都。
(3)结合“北京精神”的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北京为什么把培育弘扬“北京精神”作为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8分)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民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正是因为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借助先进设备,能够更好地监测PM2.5。(3分)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人们对PM2.5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利于人们制定出台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保护环境。(4分)
(2)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依法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过程。(3分)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主动征求民意;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3分)意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政府的威望和公信力。(4分)
(3)①“爱国”和“创新”作为北京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分)②北京精神中的“包容”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2分)③“厚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致的,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重要作用。(2分)
题目分析:(1)设问中“从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民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正是因为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借助先进设备,能够更好地监测PM2.5。同时由于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对PM2.5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利于人们制定出台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2)设问中“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已限定了回答问题的范围,同时应分清从政府与公众两个角度来回答各自的举措和意义。从政府角度: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主动征求民意;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从公民角度: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依法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意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政府的威望和公信力。
(3)设问中“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已限定了回答问题的范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上各点结合材料简单分析即可。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府对人民负责、民主监督、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此类问题的回答,首先一定要重视各个问题中的关键词,有的放矢;其次要熟悉书本内容,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点来回答一个问题;第三,分析回答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让回答的内容更为充实。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