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14分)(Ⅰ)A、B、C三种无色可溶性盐分别是由Na+、Ag+ 、Ba2+、Cl、NO3、CO32—中不同的阴、阳离子所组成。经实验A溶液、B溶液均可以与盐酸反应,其中A产生白色沉淀,B产生气泡。则A为          、B为            。将B和C的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有一包固体粉末,由CaCO3、Na2SO4、KNO3、BaCl2、CuSO4中的三种物质组成,取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以判断,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它的组成可能是                                                   

答案

(14分)(Ⅰ) AgNO3      Na2CO    BaCl2+Na2CO3=BaCO3 ↓+2NaCl

(Ⅱ)CuSO4   CaCO3、Na2SO4、KNO3   CaCO3、KNO3、BaCl2

题目分析:(Ⅰ)B溶液产生气泡,所以B中含有CO32,所以B是碳酸钠;A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A中含有银离子,则A应该是硝酸银,所以C是氧化钡。则B和C反应的方程式是BaCl2+Na2CO3=BaCO3 ↓+2NaCl。

(Ⅱ)固体溶于水是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所以一定没有硫酸铜;由于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中生成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所以白色沉淀不是硫酸钡,而是碳酸钙,而硫酸钠和氯化钡不能同时存在,由于该物质是由三种物质组成的,是由其起组成可能是CaCO3、Na2SO4、KNO3 、CaCO3、KNO3、BaCl2

点评: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验证即可。

选择题

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其内部始终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的两大矛盾,据此回答1~10题。

小题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小题2: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刺史制、封国制

B.三省制、封国制

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一省制、刺史制小题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小题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小题5: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小题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小题7:我国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 国家统一安定的需要                B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题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

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小题9: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小题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