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一天夜间,大雨刚住,大约有一点半钟了,我们都已睡熟,忽听门外大呼小叫:“老王!老王哥!”随着叫声,还有一片哄笑。

  我起床披衣去开院门,只见大队民兵连长艾尔肯和会计独眼伊敏还有邻近大队的一个精悍的青年人在那里,三个人酒气熏天。艾尔肯放低了声音说:“老王哥,今天晚上在我家有个聚会,结果,三瓶子伊犁大曲都喝光了,巴郎予们还不满足,还要喝,我们去了经常贮酒的教员达吾德家,又到了公社干部穆萨哥家,不巧,他们的酒都喝完了。听说穆敏哥家有两大瓶自酿的酒,请你向穆敏哥要来,带上酒,与我们一起走。”

  “那酒……”我正迟疑着.老爹已经起身走了出来,手里拿着那两瓶酒。原来,他已听到了艾尔肯的话。老爹的样子非常愉快,好像十分乐于为这两瓶“酒”找到这样体面的出路,好像他早已在等待需要他的酒的人的到来。

  “拿去吧!这酒的力量可大了!啊!”

  “走,老王哥,我们一起走!”艾尔肯接过酒,欢呼道。

  “请别生气,我不去了,我已经睡了……”

  “睡觉算什么?去您的那个睡觉吧,我们过去睡过觉,今后也要睡觉的,我们有的是时间睡,有问题吗?没问题。如果您去了,啊,我们的聚会就真正地抖起来了。”艾尔肯喝得已经有点站立不稳,一面摇摆着他那健美的身躯,一面喘着气,做着手势,口若悬河。

  艾尔肯是我们大队的一个机灵鬼,他的化险为夷、逢凶化吉的故事我将在另外的小说中讲,他的盛情是不能拒绝的,有时我甚至觉得我是需要他的保护的。于是,我跟着三个青年去了。

  艾尔肯家里肉味儿、洋葱味儿、茶味儿、烟味儿、奶味几十足,酒气熏天。人们靠墙坐着围成一圈,中间是饭单铺在毡子上,饭单上杯盘碗盏狼藉,酒已经喝到了八九成。由于酒没了,大家在喝茶、抽烟,东一句西一句地唱着歌,看到我们进来,一片欢呼,既是对艾尔肯手提着的穆敏老爹造的两瓶“酒”,也是对我。

  我看到在座的有大队干部,有社员,有一名公社干部,有一名正在公社搞“斗批改”的宣传队员,有一名被宣传队揪斗、最近又解脱了的社员,有两派群众组织的头目。艾尔肯可真行,虎、牛、羊、鸟、鱼都能被他拉到一起吃酒赴宴!

  艾尔肯拿起一个小小的酒杯,把老爹的“酒”满满地斟上,充满感情地先发表了一通对我的颇多溢美的“致敬演说”,然后在众人的欢笑声中,将这杯酒敬给了我。

  再无别的办法,为了民族团结,为了与农民的友谊,也为了伊犁河畔父老兄弟对我的深情厚谊,我拿起这杯酒,一仰脖,咯地吞了下去。

  我整个嘴都是火辣辣的,我张大了口。我的表情使座上众客体会到了酒的力量,纷纷议论:“好酒!赛过伊犁大曲!

  穆敏老爹做的还能有错!”

  过了一分钟,刚刚闭上嘴的我忽然辨出了一丝沁人心脾的幽香,我立刻忆起了这酒的前身前世,在一个轮回以前的玫瑰紫葡萄的甘甜、芬芳、晶莹、娇妍。原来这酒并不像我上次用舌尖在木勺里舔了一下时所尝到的那样糟,它当然不是醋,更不是盐酸!醋和盐酸里何曾有这样的夏的阳光、秋的沉郁、冬的山雪和春的苏醒?醋和盐酸里何曾有这伊犁河谷的葱郁与辽阔?酸涩之中仍然包含着往日的充满柔情的灵魂?

  酒杯轮流下传,每人一杯,转了一圈以后,又一圈,大家又唱又跳又笑,齐声赞美老爹的酒好。

  我也想,穆敏老爹酿的酒委实不赖。

1.艾尔肯让“我”向穆敏老爹要酒时,“我”为什么迟疑?

                                                                                           

2.“它当然不是醋,更不是盐酸!醋和盐酸里何曾有这样的夏的阳光、秋的沉郁、冬的山雪和春的苏醒?醋和盐酸里何曾有这伊犁河谷的葱郁与辽阔?酸涩之中仍然包含着往日的充满柔情的灵魂?”这段话如何理解? 

                                                                                            

3.同样的葡萄酒,为什么“我”前后的感觉不同?

                                                                                            

4.艾尔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找出文中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答案

1.因为“我”认为这洒根本算不得酒,简直是醋,是盐酸。

2.穆敏老爹酿制的葡萄洒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它以伊犁河谷的葡萄的汁液为原料,浓缩了四季的精华,是葡萄的精灵,也是新疆少数民族兄弟心灵的象征。

3.最初的时候,“我”是浅尝辄止;现在是满满的一杯,“我”仰头一饮而尽后,从中品出了“沁人心脾的幽香”,感觉到了这酒是葡萄的精灵,更感觉到了少数民族兄弟的热情友好。

4.豪放直爽,热情好客,尊重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精明机灵,有号召力。

阅读理解与欣赏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地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似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真不容易。”弟弟附言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便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县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没有回来。年没有过完,爹终于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的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弟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初爹用棒子把弟弟撵了出去,后来又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弟的几次来信在小说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内容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写法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道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1)当你读到“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这句话后,你会产生哪些感想?请选择其中感触最深的一点简要地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可见爹此时内心矛盾得很。请你根据小说中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并用简洁的文字描述出爹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