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名士与名流孤岛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责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选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用灭舛”的姜予牙、“死谏”的魏徽、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清虚由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芙典范,

  做到才情与品性的完美合的名士,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痰,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些名流虽人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观中往往丧失知识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答案

1.C

2.C

3.A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瞎子

莫泊桑

        看见初升的太阳便觉得衷心喜悦,这种喜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降到大地来的这片光明会如此这般使我们感到幸福?天空蔚蓝,田野碧绿,房舍雪白;我们喜洋洋的眼睛畅饮着这些鲜艳的色彩,把它们化成我们心中的快乐。于是我们一心只想跳舞、奔跑、歌唱,在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

        门洞底下的那些瞎子处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早已漠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新的欢乐气氛中,也仍旧是安安静静地待着。只是时时刻刻吆喝身边的狗,叫它们安静,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老想蹦蹦跳跳。

        这样的人我曾经见过一个,他过着难以想象的最残酷的苦难生活。

        他是一个乡下人,父亲是诺曼底的一个农庄主人。父母在世的时候,总算还有人照看他,他感觉苦痛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两老一去世,残酷的生活就开始了。有一个姐姐收留了他,然而农庄里的人待他却像待一个白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要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虫、饭桶。尽管他的姐夫把他那份遗产夺到自己手里,可是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给他的也就是刚刚够而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

        几年里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老是冷冰冰的不声不响,最后惹恼了他的亲戚们,于是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一种供人虐待折磨的小丑,一种牺牲品,专供周围那些粗胚子发泄他们的兽性,惨无人道地取乐。

        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出来了。为了叫他吃了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吃饭时间变成了邻居们散心、他受罪的时刻。

        他的姐夫因为总这样养着他,心里有气就动手打他,不停地抽他的嘴巴,看见他躲躲闪闪或是举手还击时的那种瞎费气力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就是打耳光。那些长工、短工、女仆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巴。他不知道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着胳膊阻挡别人的攻击。

        最后他被逼着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道边上,一听见有脚步声或是车轮声,就伸着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一连几个星期,他一个铜子也带不回来。

        有一年冬天,地面盖满了雪,天冷得出奇。可是他的姐夫一大早就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一整天都把他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的姐夫当着那些雇工的面说自己没有找着他。随后他又说:“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因为他冷把他带走了。丢不了。明天早上他一定会回来喝汤的。”

        第二天,他没有回来。

        他的亲戚们在一个星期里假装着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一年冬天十分冷,很迟才解冻。一个星期日,农民们土教堂做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这些乌鸦还在那里,它们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简直可以说四面八方的乌鸦都聚集在这里了。它们常常落到亮闪闪的雪地上,在上面铺下一片怪里怪气的黑点子。顽固地搜寻着。

        一个小伙子跑去看看它们究竟在干什么,这才发现了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了一半。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不见了,让乌鸦啄走了。

        现在我遇到有太阳的日子感到舒畅快乐的时候,就不禁要想到这个可怜虫,心里泛起一种凄凉的回忆和莫名其妙的悲哀,是啊,他在世上是这样命苦,以至于见过他的人听说他惨死.反倒感到一阵轻松。

1.文章的第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运用近似夸张的手法描写乌鸦,“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