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的定义是什么心理学家关于迁移有哪些看法并选择两个理论详细阐述。
参考答案: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进行迁移前所掌握的知识,叫做源知识;学习者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叫做目标知识。如果学习者将源知识运用到了目标知识的学习,或阻碍或促进了学习,我们就说发生了迁移。
(2)心理学家对迁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生,作过有益的探索可大致分为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和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两大部分。分述如下:
①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包括:
a.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加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b.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提出)
该理论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共同要素(即共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存在,而非官能的改善。只有当两种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或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相同的联结越多,迁移越大。桑代克等人用大量实验证明,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相同要素的领域中。迁移是有条件的,需要共同的要素。这些都是对形势训练说的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
c.经验类化说(贾德,1908年)
贾德以“水中打靶”的实验说明了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他的经验类化说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越强,迁移就越好。该理论又称为“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又称“关系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要素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e.分析—概括说(鲁宾斯坦,1963)
鲁宾斯坦从迁移过程人手,探讨了迁移中所涉及的认知问题。他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在这种相互联系中,通过概括活动分析出课题的条件,揭示课题间本质上一般的共同的东西。概括是共同排除一个课题中的非本质因素,并参照另一课题使其具体化相联系的,概括过程的进行主要依赖于对课题分析到何种程度。简言之,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
②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主要包括:
a.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迁移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成分。其中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等组织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b.符号性图式理论(霍利约克等人)
图式匹配是产生迁移的决定因素。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示中。该理论后来也承认某些起特殊作用的非结构性(即表面特性)也影响迁移。
c.产生式理论(安德森等人)
个体在情境中形成的表征是产生式法则的集合,如果两个表征含有的产生式法则形同或有交叉,就会产生迁移。虽然产生式理论也强调迁移中的共同要素,但这种共同要素更侧重于认知成分,因此,与传统的强调客观的共同要素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d.结构匹配理论(金特纳等人)
表征匹配可产生迁移。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其中事件的结构特征或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起决定作用。
e.情境理论(格林诺等人)
迁移在于如何以相同的动作图式或活动来适应不同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