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6分)从19世纪上半期起至今,许多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要想是真正以人民为主,造成一个“全民政治”。世界上把“全民政治”说的最完全最简单的,莫过于美国大总统林肯说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这个意思译成中文,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1923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讲(《孙中山全集》第8卷)

(1)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与“民有”、“民治”、“民享”接近?结合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孙中山宣传“全民政治”的原因?(6分)

材料二:“雄视一时的美资本主义,深深陷进今日的不幸局面,四处受掣,窒息垂死”“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技术统治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郑林庆《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1933年)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使作者认为“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技术统治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6分)   

材料三:“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以为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以为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材料四:“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人民教育出版社《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2005 年6 月第一版。

(3)阅读材料三、四,分析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对美国宪法的评价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1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从中国人“美国观”的演变中,你有何启示?(2分)

答案

(1)思想:三民主义。(2分)

原因:民国建立后,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民国有名无实,并未赢得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社会矛盾仍然非常的突出;(一个要点2分,共4分)

(2)因素:1929年到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未能解决,经济萧条;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五年计划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个要点2分,共6分。)

(3)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材料三)认为美国宪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美国民主自由是虚伪的。(2分)21世纪初(材料四)则客观地肯定了美国以宪法确立的民主共和制的重大历史意义。(2分)

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一个要点2分,任意两个要点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一个要点2分,任意两个要点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历史认识和评价与时代的变迁以及评价者的立场、价值观念和文化构成密切相关。要正确认识他国,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国情、尊重差异。等等。(一个要点1分,共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题目分析:(1)思想:材料中的“民有”、“民治”、“民享”分别对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所以回答三民主义。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所以根据民国初年的这个时间,将所学的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方面的史实列举并加以简单分析即可。

(2)因素:根据材料的出处所显示的时间1933年和材料所反映的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到当时美国正处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中;再结合材料中的“一番巨大的修改”是指如计划经济、技术统治等,可以联想到当时苏联实际在执行所谓的计划经济、技术统治,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故又找到了另一个因素。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的“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着剥削的自由”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认为美国宪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美国民主自由是虚伪的。根据材料四中的“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可知客观地肯定了美国以宪法确立的民主共和制的重大历史意义。原因:则需要从两个时代中美关系的具体表现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两个角度去回答。

(4)启示:可以从我们对美国认识的变化中得到历史认识和评价与时代的变迁有关,当然也与评价者的立场、价值观念和文化构成密切相关。再有就是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讨,还应该得到的是在今天全球化日益发展,人们对于不同文明下的多元文化应该以包容的态度,互相尊重,不用有色眼镜对待别国文明。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近段时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百里挑一》等相亲交友类节目“以出位博眼球”,广受观众和社会质疑。公众掀起一股反低俗、庸俗、媚俗之风的浪潮。

材料二:2010年10月20日学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郭明义,一个鞍钢普通职工的名字,在2010年逐渐传遍全国。他平凡朴实的言行在震撼着人们心灵的同时,也悄悄改变着周围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观念。郭明义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相当于比别人多干了5年的工作。20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共计12万元,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学生。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特征,生动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胡 * * * * 号召,深入宣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针对“三俗”文化现象,我们应如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对我们青年学生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有何重要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