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我们在克里米亚这儿会晤,已重申我们的共同决心,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家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目的方面和行动方面的团结一致。……唯有我们三国之间以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的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
——节选自《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会议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4分)
(2)结合材料一,指出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一行动有何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与会各国的设想。并结合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简述这一设想是否得以实现。(5分)
(1)寓意:合作抵御法西斯主义的侵略。(2分)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2分)
(2)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2分)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4分)
(3)设想:战后各国继续加强团结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2分)
结果:没有实现。战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逐渐走向对立,世界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峙格局,反法西斯同盟的继续团结合作,战后走向了破裂。(3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简述这一设想是否得以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要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