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
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从活跃市场购买了一项乙公司债券,年限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的面值1100万元,公允价值为961万元(含交易费用为10万元),次年1月5日按票面利率3%支付利息。该债券在第五年兑付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乙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假定2007年1月1日甲公司预计本金的50%将于2007年12月31日赎回,共计550万元。乙公司2007年12月31日实际赎回550万元的本金。
(1)编制2005年购买债券时的会计分录;
(2)计算在初始确认时实际利率;
(3)编制2005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4)编制2006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5)编制2006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6)编制调整2007年初摊余成本的会计分录;
(7)编制2007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8)编制2007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9)编制2007年末收到本金的会计分录;
(10)编制2008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11)编制2008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12)编制2009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13)编制2009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和收到本息的有关会计分录。
参考答案:
(1)编制2005年购买债券时的会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100
贷:银行存款96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39
(2)计算在初始确认时实际利率
33/(1+r)1+33/(1+r)2+33/(1+r)3+33/(1+r)4+1133/(1+r)5=961(万元)
计算结果:r=6%
(3)编制2005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961×6%=57.66(万元)
利息调整=57.66-33=24.66(万元)
借:应收利息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4.66
贷:投资收益57.66
(4)编制2006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33
贷:应收利息33
(5)编制2006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961+24.66)×6%=59.14(万元)
利息调整=59.14-33=26.14(万元)
借:应收利息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6.14
贷:投资收益59.14
(6)编制调整2007年初摊余成本的会计分录
2007年初实际摊余成本=961+24.66+26.14=1011.8(万元)
2007年初摊余成本应为=(33+550)/(1+6%)1+16.5/(1+6%)2+(16.5+550)/(1+6%)3=1040.32(万元)
2007年初应调增摊余成本=1040.32-1011.8=28.52(万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8.52
贷:投资收益28.52
(7)编制2007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33
贷:应收利息33
(8)编制2007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040.32×6%=62.42(万元)
利息调整=62.42-33=29.42(万元)
借:应收利息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9.42
贷:投资收益62.42
(9)编制2007年末收到本金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5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550
(10)编制2008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33
贷:应收利息33
(11)编制2008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550×3%=16.5(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040.32-550+29.42)×6%=31.18(万元)
利息调整=31.18-16.5=14.68(万元)
借:应收利息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4.68
贷:投资收益31.18
(12)编制2009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16.5
贷:应收利息16.5
(13)编制2009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和收到本息的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550×3%=16.5(万元)
利息调整=(1100-1040.32)-29.42-14.68=15.58(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6.5+15.58=32.08(万元)
借:应收利息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5.58
贷:投资收益32.08
借:银行存款566.5(16.5+550)
贷:应收利息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