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 * * * * 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 * * 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9分)并阐述其现实意义。(8分)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题目分析:学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关知识。这一知识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知识。解答第一小问,首先要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分析改革的必要性,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克服艰难险阻,形成并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第二小问可分别就改革的意义和开放的意义来答,现实意义是指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 * * 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