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给定资料1~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二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回报,不必要求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你说明: (1)争论双方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什么 (2)争论的焦点何在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围绕受助者感恩回报问题发生的争论,双方一个基本共识是: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起码的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2)争论焦点在于:受助者是否要以一定的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一方观点认为,受助者应以定期联系、汇报情况等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感恩心理;一方观点则认为受助者无须用那些方式表达感恩心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最好的感恩。[解题思路分析] 第一步:明确作答要求 申论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申论材料通常涉及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那我们在阅读申论材料时,需要我们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材料。问题从哪里来“明确作答要求”这个步骤,正是要我们先弄清楚“我需要回答什么问题”。从小培养的“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要求我们先读题目,明确要求。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这样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这些都是再强调“作答要求”的重要性。 因此,在阅读申论材料之前的,首先要对作答要求先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命题者的考察意图,只有明确了“问题”,在接下来阅读过程中,才能更好的简化材料,把握材料主旨,提高做题的速度、精准度。 本题属于概述题。具体分析如下: (1)概括范围:“给定资料1~3”。 (2)概括揭示内容:争论双方的一个基本共识以及争论的焦点。 (3)概括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4)字数限制:不超过200字。 第二步:审读给定材料 “明确作答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在审读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使得阅读更有针对性。 “争论双方一个基本共识是什么”、“争论的焦点”。 分析给定材料,勾画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材料大意。 第三步:合并同类信息 阅读资料可知,包含争论双方的一个基本共识以及争论的焦点的段落有: 对于资助者来说,来自被资助者的感谢无疑是一种鼓励。 在很多人看来,受助者心怀感恩,是对爱心人士最大的安慰。 [揭示双方基本共识] 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起码的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意思”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 2007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截至8月27日,新浪网就“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展开的讨论,已有210729人参与。其中,83%(174898票)的网友认为“应该取消,感恩是做人的伦理底线,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 [揭示观点] 受助者应以定期联系、汇报情况等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感恩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多数贫困生并不是心中不知感恩,只是他们不愿意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认为上学期间好好学习,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更好的感恩方式。” 一位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人士认为,家境贫困的孩子们本身已经面临生活上的很多困难,以居高临下的心态要求受助学生以低姿态的“感恩、亏欠”来面对捐助者和社会,对于年轻的他们有可能造成另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很多捐助者本人也承认,自己爱心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这些受捐助的孩子对捐助者有多大的回报,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温暖、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将来能够以同样的社会责任感去回馈社会。 宋女士说,“付出的爱心有了回应,这让我们都觉得很开心。但我们也不强求捐助的所有孩子都给我们写信。毕竟他们还都是孩子,好好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汇报了,我想.这也是对他们自己最好的‘汇报’。” [揭示观点] 受助者无须用那些方式表达感恩心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最好的感恩。 第四步:概括成文 按照“作答要求”中“紧扣材料”的要求,通过对以上段落大意的归类可以发现,争论双方的基本共识是: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起码的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争论焦点在于:受助者是否要以一定的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注意题目“不超过200字”的字数要求,顺通文意概述成文。

单项选择题 A型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