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奴才

江离

  县城东南三十里,过去有一块极好的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地脉充盈。

  此地曾为一郭姓人独占,盖了许多宅院,方圆几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晓得底细的人以为这一定是官宦之家,而且不会小于四品。

  实则不然。

  此宅的主人,论身份是很不显眼、很不够份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卑微的——给一位当朝大人当阍人。

  阍人便是看门的,此人还干些拉马坠镫的活儿。

  一个阍人何以发迹?

  别小觑了这角色,相府的丫环大过七品的官。莫说黎民百姓,就是带些衔儿的,要见大人也很不容易。“大人不在家。”阍人一句话掷过来,就是闭门羹。谁敢闯进去,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于是先得打点阍人。阍人将打点的银两不动声色地往袖中一掖,公事公办地道:“待我禀报老爷。”结果,便也蔚成风气。尔后,又有打点多少之分,多的自然捷足先登。

  奴才本来是穷人,过惯了紧日子,极为俭省。平素吃穿皆是府上供应,又无甚嗜好,花什么钱?便将收来的钱攒下,碎银一多就兑成整的。然后,找个机会送到乡下家中放债,又不断地生出一些。

  日子不可长计,慢慢地,奴才积了很大的数目。这时,他也年过半百,便告老还乡。大人念其几十年如一日忠心不二,又格外地多赏。

  奴才早有心置买田产,早托心腹之人选中一块风水宝地,又早请先生查勘过了。奴才便买下了,红红火火地大兴土木,费时八年告竣。

  从此,奴才摇身一变,威风凛凛,有了老爷的气派。

  又是几年过去。

  奴才原先的大人也到了告退的年纪。经皇上恩准,回家颐养天年。大人祖居江左,一路聊作散淡之人,游山玩水,十分地惬意。

  一日,恰巧到了奴才庄园。

  大人不知,以为地方官绅,或朝中同僚。便打发下人打听,以便小憩,或者叙旧。

  下人回来后向大人禀道,这片庄园极不寻常,是大人昔日的奴才所居。大人即道:

  “传我的话,说我来了。”

  一时,大门张灯,二门结彩,笙乐齐鸣。奴才亲率家人奴仆,匍匐道边迎候。

  进了庄园。大人边看边叹:好个奴才!

  宅院共起九处,连成一气,又各自成局。梁楹节税,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堂上陈设,几屏耀眼,光可鉴人。各房皆朱帘翠幕,兰麝流香。奴才房内,雕檩为床,床有锦被。几上置珠玑古玩,琳琅满目。壁上皆古今名士字画。有花园三座,良田千顷。昔日奴才,丫环仆从成群,纳三房小妾,皆二八妹丽。食则盘行素鳞、络绎八珍,豪奢如京都望族。奴辈皆呼昔日奴才“老爷”。

  大人捻羞胡须,笑吟吟道:“不想你如此造化!”

  “回大人,”奴才拜倒,诚惶诚恐,“奴才全仰仗大人恩典,托大人齐天的洪福,奴才方能有今天。”

  奴才又跪前一步:“大人若不嫌奴才寒舍简陋,请大人小住几日,奴才再孝敬大人一回。”

  “我知道你过得不错,很高兴,很高兴的,”大人捻着胡须,笑吟吟道,“不打算住了。”

  大人吩咐即刻启程。

  奴才马上唤大轿侍候。

  列队为大人送行者百人之众。

  “不,我要骑马。”

  大人摆摆手,又捻羞胡须,笑吟吟道。

  奴才连忙叫人备马。马备好了,奴才颐指下人充当上马之阶。下人即趋前几步,伏于马肚之侧,恭候大人上马。

  大人并不动身,只以眼瞥奴才。

  奴才顿悟,踉跄往前,替换了下人,毕恭毕敬跪了:“请老大人上马!”

  奴才的头深深垂下,一把花白胡子抖颤颤扫住了尘埃。

  大人踩稳了奴才的脊梁,跨上马鞍,轻放缰绳,徐行而去……

  良久,奴才没有爬起,爬起来便病倒。

  三天后,奴才死去,享年八十二岁。(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奴才的身份虽然卑微,但因为给当朝大人看门,便有了不可小觑的地位。从黎民百姓到有点官衔的人,还得看他的脸色,孝敬他钱财。

B.奴才敛财有方、生财有道,他生活极为节俭,平日又几乎没什么花费,因此在他告老还乡之时,已经集聚了令大人都慨叹的巨额钱财。

C.大人途经奴才庄园,才得知昔日奴才已摇身一变成了老爷。奴才的宅院气派恢宏、金碧辉煌,家中的陈设精美讲究,奢华堪比京都望族。

D.从奴才率仆从迎送大人的表现可看出,他对昔日的主人仍是毕恭毕敬、忠心不二的,虽已老迈不济,但他还能为主人拉马坠镫,充当上马之阶。

E.作品结尾耐人寻味,大人“踩稳了奴才的脊梁”“轻放缰绳,徐行而去”,何等心满意足;奴才“爬起来便病倒”,很快便死去,再也做不成“老爷”。

(2)小说反复写大人“捻着胡须,笑吟吟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奴才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讽刺奴才的奴性思想,有人认为是批判主子的权力意识,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①突出人物心理和性格。大人在看到昔日奴才今日“豪奢如京都望族”的生活后心理是颇为复杂的,既吃惊、意外,又蔑视、愤然,但作品却引而不发,只着力描写大人捻胡须的习惯性动作和笑吟吟的“和蔼”神态,突出了大人阴毒、骄横的性格。②深化作品主旨。这几处描写似显得并不经意,但结合后面大人在老奴才背上踩上一脚举动的描写,才使读者恍然悟到这几处描写实则步步为营,颇具匠心,使作品的主旨显得更加犀利和深刻,引人深思。

(3)是个亦奴亦主的社会怪胎、本质上终脱不了奴才本性的十足的奴才。做奴才时,靠看门这一卑微的行当寄生于主子府上,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省吃俭用、聚敛钱财;发迹后摇身一变做了自家奴辈们的主子,生活极尽奢华,俨然豪门世家。但面对自己的老主子,其奴颜婢膝的奴才本性却尽显无遗。

(4)观点一:讽刺奴才的奴性思想。①从题目可看出,作品着力塑造的人物是奴才,作者恰是要通过描述他的发迹史和气病而死的下场,来表现对奴性思想的深刻讽刺。②从作品的多处描写中可看出,奴才如今虽已成为“老爷”,但在自己的老主子面前,他的言语动作所体现出的奴性可谓根深蒂固,最终才导致其可怜可悲的下场。

观点二:批判主子的权力意识。①从作品几处描写可看出,主子惯施淫威,骄横成性,容不得手下奴才摇身一变成为什么“老爷”。他表面笑吟吟不动声色,实则狠毒、跋扈,无所不为。②虽然题目是“奴才”,但没有主子,焉有奴才?奴才的奴颜婢膝恰是主子多年骄横专制的产物,作者批判的笔触表面上看是指向奴才,而实际是深入到了其背后的主子,可谓深刻透辟,入木三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小题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C.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小题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