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的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附加条件的资助并非“道德绑架”,而是现实条件下基于人性弱点的必要之举。以“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不仅是一种道德“洁癖”,也是对施助者本意的误解。资助的目的是使受助者懂得回报社会,而非感激施助者,无论受助者感恩与否,如孔子所言:施助者求仁得仁,何所怨乎然而,现实中受助者不知感恩、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深刻暴露了某些受助者感恩心理的缺失。这种情况对资助者继续实施资助的积极性是一个极大挫伤。订立契约要求受助者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既是对受助者应承担道义责任的约束,又是对资助者善意的保障,使得资助行为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并可持续,因此,资助附加感恩条件实属必要措施。[解题思路分析] 第一步:明确作答要求: 本题属表达观点题。要求考生针对给定材料中提到的“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需要考生对有些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进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范围:“给定资料4”。 (2)分析内容: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 (3)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字数限制:不超过300字。 第二步:审读给定材料 分析给定材料4,勾画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材料大意。 第三步:合并同类信息 阅读资料可知,包含此问题引起的争议的段落有: 对于接受资助需签订“道德协议”的作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对此贫困大学生没必要感恩。 [揭示观点] 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 ‘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 以“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这一简单做法陈义甚高,但实际可能徒增纷扰、于事无补。在襄樊这一案例中,资助者和受助者事前未曾就“助学”活动约定条件,因而活动组织者取消受助资格的决定显得有些突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次“助学”就是一场虚伪的“道德秀”。把“附加条件的有无”当成是一个道德问题,是道德上的一种“洁癖”。 [揭示观点] 附加条件的资助并非“道德绑架”,而是现实条件下基于人性弱点的必要之举。以“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不仅是一种道德“洁癖”,也是对施助者本意的误解。 第四步:概括成文 申论答题不能脱离给定材料,材料中针对该问题引起的争议,可作为我们答题的依据,按照作答要求中,“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要求,整理思路,概述成文,注意不超过300字的字数限制。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