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
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过程。(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应如何作为。(9分)
(l)(6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来源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并在其基础上深化和发展(3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过了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并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3分。)
(2)(9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搞好局部。雾霾的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能,以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分。原理3分,分析2分)。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治理雾霾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优化整体功能。(4分。原理、分析各2分)
题目分析:该题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如何治理雾霾为材料,分别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问题对原理的范围作了具体规定,学生需要在限定的原理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要点分析材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第一问要求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回答,该部分内容包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特点及真理等。我国对生态我们建设的认识来源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特点。第二问,运用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治理雾霾是社会公共事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各个部分的共同努力,部分搞好了才能推动整体的发展;回答整体离不开部分,要搞好局部;各个部分要相互配合,树立全局观念。回答时遵循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的步骤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