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求未知数x.
①2.4×5-3X=1.5
3.6
X
=0.8:1.2.
答案

①2.4×5-3X=1.5,

12-3X=1.5,

12-3X+3X=1.5+3X,

1.5+3X=12,

1.5+3X-1.5=12-1.5,

3X=10.5,

3X÷3=10.5÷3,

X=3.5;

(2)

3.6
x
=0.8:1.2,

3.6:x=0.8:1.2,

0.8x=3.6×1.2,

0.8x=4.32,

0.8x÷0.8=4.32÷0.8,

x=5.4.

阅读理解与欣赏

《谈语言》(节选)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划清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昌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样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弄巧成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三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_________总集,被____________家列为经典之一,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4.上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5.改正文中“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

     原文: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一位年老的父亲写给儿子信中的一段话,它摘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背影》。请用通俗的语言表述这位“父亲”的话。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