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材料二  魏主下诏:认为“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材料三  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南北朝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

材料四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的是哪个王朝?“胡族”主要指的是哪些民族?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对当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北魏 * * 是哪个民族所建?何时统一北方?“魏主”是谁?为何要改“拓跋氏”为“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这些生活情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些情景的出现与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没有联系?有什么关系?

(4)综上所述,当你再次唱起材料四中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时,你内心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汉;匈奴、鲜卑、羯、氐、羌;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影响: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 * *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汇聚加强。     

(2)鲜卑;43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目的是学习和接受汉人先进的文化;除改汉姓以外,还有改穿汉服、说汉语以及与汉人通婚等。     

(3)民族融合加强;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民族汇聚,为了适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改革,最终加速了民族融合,所以说,三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4)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融合,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12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矣。         (《治水必躬亲》)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①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②汲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④厚土水深,灼然⑤不谬。                  (清·纪昀《伊犁凿井》)

注释:

①汲:打水。②特:只,只是。③修绠(gěng):长绳子。④雍州:古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泛指西北地区。⑤灼然:明明白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4分)

⑴非咨询不其致(     )        ⑵而随官人役亦未横索一钱(   )

⑶是必得躬历山川(        )       ⑷其下无水(     )

⑸灼然不(         ) 

小题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中“是”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3分)

小题3:.将乙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题4:.乙文体现出来的事理与甲文中的哪一处相照应?(用原文回答。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