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党和政府强调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材料二: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决定围绕“水资源的节约使用”这一课题展开探究学习。在调查中,同学们也了解到,当地一家大型企业,采取适当措施,使原先的“废水”得到充分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1)材料一中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材料二中“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0分)

(2)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请你就制定“家庭节约用水计划”提两项措施,并分别说明这些措施的哲学依据。(6分)

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从当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3分)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国家提出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正是看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3分)

③“废水不废”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可以变废为宝;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

(2)①增强全体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其哲学依据是: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②更换节水设备和器具,减少水的浪费。其哲学依据是: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实施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其哲学依据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整体优化。(6分)答两点即可给满分。

题目分析:(1)本题为体现型主观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把握和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回答此类型的主观试题关键是找准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材料中“我国土地、资源”的匮乏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废水不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本题难度不大。(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自己提出两项节约资源的措施,并写出哲学依据。回答本题主要是用哲学原理分析。考生可以从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方面提出要增强节约意识;可以从联系的观点提出对水资源优化利用;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方面提出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B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