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
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林则徐心情沉痛悲壮:“荷戈戍卒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②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只有破败不堪的 * * 府,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戍卒的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
③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加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 * * 布彦泰主动提出经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处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
④数百年风沙冰雪,早已湮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唯有他在伊犁 * * 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娇艳,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
⑤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论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千多个寒暑,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亭亭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壶酒,不给一桶水”,戍卒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而且想借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⑥我驱车别伊犁 * * 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为一片广袤的土地洒满银辉。天山融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冤受屈发配新疆后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
1.怎样理解第⑤自然段“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在文中的含义?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含义: ;
作用: 。
2.开篇诗说“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通观全文,作者赞颂了“荷戈戍卒”林则徐的哪些“情”?
答: 。
3.作者在第④段中描写了青冈树的哪些特点,赋予了它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
4.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应该删掉,有人说不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 。
1.含义:历史会对林则徐作出公正的评价。
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上文叙述了林则徐的坎坷经历、迷惘、感慨,用本句话开启下文,叙述了东南沿海人民、大西北群众对他的敬仰爱戴,表达了作者对林则徐的丰功伟绩的赞扬。
2.①在边疆伊犁,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人侵的重大作用,这充分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
②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可以看出林则徐造福人民百姓的爱民之情。
③从东南沿海到伊犁,又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始终把国家、人民放在心头,这反映了他历尽坎坷的不屈之情。
3.写了青冈树高大魁梧的树干、巨伞般的树冠、散发清香的花朵、累累的硕果以及青冈树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赞颂我们民族的伟大形象、博大胸怀以及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不屈精神。
4.不应该删掉。因为这一段从内容上来说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大西北初夏夜景之美赞颂了林则徐造福西北边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结构上说,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来到 * * 府到游览,再到告别,把记游写景与访古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就不完整了。从艺术的手法上说,本段以景语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