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摘自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成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哪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摘自《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5分)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6分)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4分)
(1).目的:赴法国巴黎参加巴黎和会。(2分)原因: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分);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1分)
(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其有很大的欺骗性。(4分)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 * * 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2分)
(3).含义: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4分)
题目分析:(1)联系美国在一战后期加入协约国集团参战,以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美国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2)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这些原则看似和平与公正,但实际上处处渗透着美国的野心。因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所以,美国的目标就是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权。
(3)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点评:审题是应试技巧的灵魂,是应试中最根本的环节。如何审题呢?
1.要仔细阅读答题说明。每份试卷前面都有关于本卷试题“答题须知”之类的说明,如高考数学卷就有文理科之分,文科理科考生分别该做哪些,必须照章办事,否则便会吃力不讨好。
2.要看清题目要求。比如做选择题,必须分清是单选还是多选题,是正向还是反向选择题。如果把“增加了3米”看成“增加到3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就全题覆没了。
3.要找准“题眼”。有些题目,似曾相识,貌似简单,一些考生匆匆瞥上一眼,欣欣然大笔一挥便已了事。而实际上,题目中虽然只更换了一两个词,但已变换了问题的角度,为你设下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而你一不留神就上当了。有些题目的表述较繁,必须认真剖析,反复推敲,抓住关键词,单刀直入、切中肯綮。所以,审题时务须千万小心!有些考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样谨小慎微地审题,哪能按时完成?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审题上多花时间,正是为更少浪费时间,少走弯路,提高准确率。试想:如果一道试题,已花了十多分钟才发现走错了方向,再回过头来“重新收拾旧河山”,自然是懊悔莫及、倍感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