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1694~1778)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三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吧!”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四  在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 * 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摘自高中新课程教科书《历史》必修Ⅰ(岳麓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4分)

(2)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上述评述是否可信?为什么?(4分)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法国“试种”英国“椰子”在19世纪7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分)

(4)结合材料四,德国“试种”的英国“椰子”有何特点?(4分)综合以上材料,英法德试种“椰子”给你留下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 特点: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

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分)

(2)判断:不可信。(1分)理由:其评论中存在一些与事实不符之处,如“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不符合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3分)

判断:可信。(1分)理由:君主立宪制建立后,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最终确立了法治社会,随着代议制的逐步完善,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也不断完善(3分)

(3)理解: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3分)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试种”: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3分)

(4)特点:专制主义,军国主义(4分)

认识:民主化趋势,依据国情坚持推进民主改革。(2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删改)

1、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2、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

                                                                                                                                                          

3、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