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10分)

超然台记(节选)  苏轼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①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皆疑余之不乐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③之计。方时,予弟子由,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背:远离。②比:连续,常常;登:丰收③苟全:大致完备

小题1: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是(      )②适( )

小题3:翻译画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苏轼刚任职之时,面临的是怎样的现实状况?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 短文所叙之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 余/  自 钱 塘 移 守 胶 西

小题2:①   这    ②恰好 

小题3:人们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小题4: 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2分)

小题5: 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1:

题目分析: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学生感到无规律可循,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所以此句是主、谓之间的停顿。

小题2:

题目分析:①句中的“是”古今异义词,一定要注意古义为“这,这样”; ②句中的“适”是一词多义,应该根据句子的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其意义,选出正确的释义。

小题3:

题目分析:这个句子不难翻译,关键是注意句子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

小题4:

题目分析:原文中有苏轼移守胶西当时现状的句子“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但题干上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其实这个题就是让学生翻译句子,只要学生们能够翻译对这个句子,都能准确的回答此题。

小题5:

题目分析:由文中作者面对移守处的状况进行治理,苏轼的弟弟子由闻之作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足见作者的人生态度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答题
选择题